中石化3月27日发布2010年财报,三大油气巨头的业绩至此全部出炉。财报数据显示,2010年,中石油净利约1400亿元、中海油544亿元、中石化707亿元,涨幅分别为35.6%、84.5%和12.8%。
被统称为“三桶油”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年报显示去年狂赚2651亿,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垄断企业赚的多无论怎样总会比经营上的“赔钱”好,也标志着垄断企业在经营理念和业务拓展上的突破。然而,在骄人的“业绩”背后依然凸现出了“三桶油”的现实“短板”。
第一个“短板”,三大垄断油企的行政成本过高。以中石化为例,虽然取得了707亿元的收益,但该公司职工行政费用支出却达337亿。一个多年来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至少能够说明这个“骄人的业绩”背后,有管理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和“内耗”因素。垄断企业的每一分钱其实都属于国家和公众,“你挣的多”虽然值得欣喜,但多年来原本不必要的“花的多”的现象存在,恰恰是一个掣肘垄断国企深层次转变结构的阻力。
第二个“短板”,巨额收益的市场因素并不足。“三桶油”除中海油超过半数以上利润来自于海外之外,其余“两桶油”的绝对部分利润来自于国内。问题正在此,挣国内利润比例高并不是什么真本事。由于垄断的优势和“跟涨不跟跌”、“涨快跌慢”的现实,某种意义上类似的垄断企业想不赚钱都难。这种“狂赚”的业绩,看似辉煌但市场竞争的“含金量”明显不足。
第三个“短板”,就是习惯性“吃补贴”,尤其是主要负责炼油板块的中石化几乎将吃补贴当成了习惯。早在2005年和2006年,中央财政就曾分别给予中国石化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和50亿元。2008年中石化更是拿到了503亿元的补贴“大红包”。稍稍有压力,就“喊亏”要补贴,不仅反映市场适应力差,更多地反映出垄断油企内部利润分配和调整上机制的不顺畅。另一方面,习惯性的“补贴”和“年年上缴的暴利税”,也是一个给人感觉很“人格分裂”的方式,反映出利益调整和社会分配上“削峰填谷”之难。这其实也是垄断油企利润狂增背后的“短板”。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