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甘肃文县作为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获得了中央财政大量灾后重建资金的支持,但这些资金的使用却存在问题。一是为灾民重建的房屋质量不过关,数量也不够;二是部分产业重建资金被当地变更为企业借贷,且长期不能到位,地方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制约;三是存在资金截留和使用不正当的问题,当地耗费巨资的所谓“亮化工程”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大方向并不吻合。虽然文县官方尚未对这一报道做出正式回应,但记者的实地走访已经让人们不由得担心灾后重建基金的安全与效率。
汶川大地震给震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为了早日恢复灾区的生产建设,早日让灾区人民过上幸福温暖的生活,中央财政从多个渠道调集大量资金,形成了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这样一个机制。按照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重建资金的总需求约为1万亿元。截至2009年5月,中央就已经下达重建资金1540亿元。如此庞大体量的资金以怎样的方式流向灾区、为灾区造血,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问题。审计部门曾经组织人力对重建资金展开跟踪审计,发现了少量的虚报列支和挤占挪用问题,但资金总体是安全和有效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灾后重建基金淡出了公众的视线。而文县重建问题的报道,却让人们再次意识到关注重建资金和灾区建设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下达和使用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度,它能保证大部分重建资金都能用在必要的地方。但是从文县的报道中可以看到,重建资金被挤占的危险性仍然是存在的。灾后恢复重建的领域很多,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有些重点领域的重建资金是能够基本得到保证的,比如基础设施和政府机关、学校等机构的重建等,而灾民房屋重建的资金以及产业恢复的资金,就很容易被挪用。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当重建资金出现缺口时,地方政府最容易暴露的问题,就是柿子拣软的捏。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本来应该流向灾区民众和中小企业的重建基金,又是最难受到关注和保护的。比如说,中央财政在灾后一年内下达了重建资金1540亿元,审计署组织了1000多人的队伍对1000多个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金额也只达到了500亿元。受灾家庭和中小企业数量很大,所应获得的重建资金又不是很突出,于是很容易进入审计和监督的盲区。文县以受灾企业和产业名义申报的重建资金,到头来却变成了企业需要质押才能获取的借贷,这些钱到底流向了哪里,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至于为灾民重建的房屋存在质量堪忧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很可能意味着有人中饱私囊。借灾后重建之机大肆牟取私利的行为,无疑是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
媒体报道只是揭开了问题的一角,文县在灾后重建基金的使用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深入调查,从而以正视听。从文县的苗头看,在汶川地震过去将近三年、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也先后下达的情形下,重建基金的安全和效率仍需更严格的监管和监督。这不仅需要审计监察等行政部门做出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都投入关注的目光,需要更多的人去倾听灾区的声音。让作奸犯科、鱼肉灾民的行为无法遁形,让那些从灾区肌体上吸血的蚊蝇无可逃脱,各级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关怀才能充分落地,灾区才能早日从废墟中焕然新生。
(责任编辑:张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