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物价岂能依靠“打招呼”

2010年12月10日 07:40   来源:红网   赵志疆

  继食用油生产企业“被打招呼”不得涨价后,日前,国家发改委召集古船面粉、五得利面粉、利达面粉等大型粮企座谈。国家发改委要求这些企业在明年两会前稳定价格,为弥补企业亏损,国家粮食局将安排企业竞购低价小麦。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均应通过市场方式确定,也就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均衡价格。尽管如此,也并不意味着政府这只无形的手毫无用武之地——如果出现“市场失灵”,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强有力的市场干预纠偏,这也是政府规范市场秩序的职责所在。正因为如此,所谓的“打招呼”不免令人费解,发改委如此态度暧昧、举棋不定,到底是为了什么?

  11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物价问题,并随后颁布“国16条”,明确提出政府可在必要时采取临时价格干预的措施。数日前,发改委网站刊发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强调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可以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必要的干预措施是有法律依据的,不会改变企业定价自主权,更不是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看得出来,尽管尚方宝剑在握,发改委对价格干预本身似乎信心不足,于是,在干预与否的问题中,发改委别出心裁划出了一块“缓冲地带”,饶有兴致地通过“打招呼”向企业发动起了“情感攻势”。问题是,一次“招呼”的时效到底有多长,发改委难道就这样一家家、一次次“招呼”下去吗?

  发改委的举棋不定,一方面或许是对临时价格干预这种强制手段的慎用,另一方面则可能源于自身工作不到位而底气不足。国务院明确必要时可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的对象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这些显然远远不止食用油与面粉这么简单,但是,在水电气等生活必需品与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料不断上涨的过程中,何时见到发改委积极实行价格干预?与此相反,公众倒多次见证发改委在垄断企业主导的价格上涨中推波助澜、以正视听。两相对比,这是怎样巨大的反差,倘若价格干预只是大刀阔斧指向粮油企业,怎能不给人留下“专捏软柿子”的口实?相比之下,各退一步的“打招呼”不失为两全齐美之策——我给你留点面子,你也不要令我太难堪。

  在此背景下,所谓的“打招呼”注定收效甚微且难以为继。实际上,国务院在授权价格临时干预措施时,还有几个必要条件:确保市场供应、完善补贴制度、改善价格环境。在发改委的“招呼”中,这些内容付之阙如,在“招呼”中片面强调维护企业利益,所谓安排企业竞购低价原材料即是例证。问题是,撇开了农民的实际利益后,市场供应如何能得以保障?倘若暂时的物价稳定是以打压农民利益为前提,当廉价原材料消耗殆尽、甚至因此大范围萎缩的时候,更为猛烈的物价上涨已然为时不远。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是正式的价格干预,不仅操作流程必须严谨规范,责任归属也清晰明了,然而,正因为“打招呼”是非正式价格干预,因此可以轻易地行干预之实而不承担干预之责。基于此,“打招呼”本身不仅是对涨价压力本身的妥协,更是隐含了对自身职责的懈怠以及对物价上涨的纵容——全国两会前不得涨价的潜台词似乎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此一来,“打招呼”本身怎能不引起市井坊间的一片非议?

  看似简单的“打招呼”,却能够引起如此多重角度的解读,由此不难看出,发改委“打招呼”背后的真实心态,远比态度暧昧的“招呼”本身更加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