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涨薪机制比谈薪能力更靠谱

2010年11月23日 08:23   来源:广州日报   邓海建

  近日,云南省总工会召集了全省所有工会的400余名主席,开始了最大规模的“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培训”,意图培训一批“谈判专家”,帮助职工同老板谈判加薪。(11月22日《法制日报》)

  严格说来,价格取决于价值和供求,而不是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劳动力价格也是这个道理。“工资集体协商”的好处人人都明了,但得益却很少见得到。其实,工资涨不上去,也未必全是“老板无良”的结果。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分享者有三:劳动者、国家、企业,如果财税所占份额太多,相对强势的资方必然要蚕食工人的合理所得,就算谈判技巧再高,也无法说服老板牺牲再生产的能力来满足工人薪资增长的要求。

  据说,工会作为工人的群众组织,在推动解决职工工资分配问题上责无旁贷。企业不愿谈,担心利益受损;职工不敢谈,担心被解雇;代表不会谈,相关政策不熟悉,经验技巧不丰富!——这个“三不”现象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难点,是一个必须跨过的障碍。遗憾的是,看看基层工会与企业管理构架的高度重合,你就知道所谓谈判能力是否值得寄予重托。屁股决定脑袋,的确有为工人卖命的工会,但更多的工会在“加班费”等小揩油的问题上都愁肠百结,还能指望他们对工资增长这个宏观命题“大有作为”?

  工会主席的谈判能力是参差百态的,靠他们的“谈判能力”去解决工资难涨问题,实在多有悬疑——万一谈着谈着“变节”了咋办?又如果老板们也去培训工资谈判“专家”了咋办?靠人不如靠制度。工人的工资要增长,但不能只仰仗工会主席的“谈薪”能力,须有健全的工资增长机制兜底。如果工资能与GDP或者物价同步起来,又如果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本身就有章可循,我们又何苦逼着工会主席在困难时期扮演“堂吉诃德”?收入分配改革箭在弦上,工资增长机制比协商谈判更值得我们吁求。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7年后涨工资?这个饼画得太远!    2010年11月17日
  • ·工资集体协商,行动才是最美    2010年10月31日
  • ·工资集体协商,行动才是最美    2010年10月30日
  • ·工资集体协商,行动才是最美    2010年10月29日
  • ·工资协商需要的不只是技巧    2010年10月25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