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建设是民本精神的良好体现

2010年09月03日 08:28   来源:燕赵晚报   王巍

  “蜗居”和“蚁族”,是房价飙升后流行的热词。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昆虫形态形容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社会阶层之间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品质,若存在很大差别,难免成为笼罩在和谐社会上空的阴影;至少,我们应让所有人都能摆脱初级生存状态,不再寄居城市一隅的低矮屋檐下。

  改善供需结构,促进多元化住房格局的形成,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在房价居高不下的现实情形下,将成为解决城市住房难题行之有效的民生选择。

  石家庄是个富有容纳能力的新生城市,其发展潜力和包容并蓄的城市胸怀,吸纳着各种人才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加入到城市建设的队伍里。可是,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成本的限制,这些外来人员大多把“城中村”作为落脚点,那里低廉的房租,可以给外来人口提供一个有限的生存空间。然而,城中村终归会随着城市发展而慢慢融入市区,在城市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城中村的廉价住房也将不复存在。这些外来人员到何处安身,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如何改善省会那些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也是一个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惠及众生的保障房政策,让居者有其屋的城市梦想逐步走入现实。近日,省会集中建设和配建的6630套廉租房已正式开工,预计明年上半年就能够分配入住。此外,石市累计为41821户人均住房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7686万元的廉租住房补贴。同时,面向大中专毕业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等城市“夹心层”的公租房也将于今年推出。对那些买不起商品房的低收入者来说,这些举措,实在是个利好消息。

  有观点认为,一座城市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座城市的商业成本和生活成本,而这种成本主要与城市的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密切相关。城市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建设,降低了人们进入城市的门槛,为城市的发展吸纳了人才与劳动力。同时,低收入家庭以低廉的价格实现“新房梦”,也会迸发他们热爱城市建设家园的激情。因此,大力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是民本精神的具体体现。让低收入者不再感受自己在城市发展中被边缘化,体现出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的人文体恤。

  作为一项赢得百姓称许的“民生工程”,如何保证其良性运作,使大多数低收入者得到实惠,也呼唤着管理者在建设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如何加强管理、严密运作、精心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完成。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