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集中版面,浓墨重彩的报道了光彩事业16年来所取得的成就,通过一个又一个投身到光彩事业中的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示了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时代风貌。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日,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新华社,以及中央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集中报道光彩事业16年来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三峡移民安置、国土绿化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经验。这些报道让全社会感受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时代风采。
应该说,主流媒体如此大规模的集中报道光彩事业的成就这在以往还是不多见的。
16年前,10位民营企业家,凭着最朴素的情感,为了响应国家制定的消除贫困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联名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光彩事业”由此拉开序幕。然而光彩事业如一颗火种,由当年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照耀整个中国,并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每一个“建设者”的心中。16年来,光彩事业已完全超越了单纯的社会扶贫意义,已成为民营企业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社会实践,启示民营企业只有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本质的跳跃,同时,光彩事业也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共赢的伟大实践。
光彩事业从一开始就提出和倡导自己鲜明的理念,这就是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并提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事业宗旨。而这一理念非常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家的思想追求和道德诉求,而和谐共赢的价值取向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所在。
正是这些符合客观实际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使得光彩事业有了生命力,并在原初的朴素思想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全新的提升。并由此形成“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光彩事业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给全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
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明确提出两个健康,同时对民营企业家提出更高的目标:民营企业不但要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应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民营企业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无论是对GDP的贡献,还是解决就业和再就业,但我们常常只是看到民营企业在物质财富上的贡献,或是说,只是简单的把他们看成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忽视了他们对这个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其实,当今所形成的市场经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大胆实践和探索所形成,如市场竞争的文化,勇于创新的文化,符合现代企业的管理文化,效率和效益的文化,利润和成本的管理文化,等等,可以说,这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先进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中国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去思考、去发现。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应该看到,民营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
“民营企业不但要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应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可以说,这是对成长和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提出的更高目标。而这一目标不仅仅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光彩事业而形成的“光彩精神”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对全社会贡献的精神财富,正是基于此,我们要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喝彩。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