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从江苏镇江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一些地方近期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毁事件……
正所谓“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文物古迹频频成为一些地方追求商业利益的牺牲品。尽管根据有关法规,当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出现冲突时,应该经济为文物保护让路,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甚至出现恶意破坏古文物的行为,如此的吊诡景象,让不少人士为何以守护文化传承的“血脉”而充满了忧虑!
近年来,文物古迹和城市建设之间的较量越发激烈。但是,主导官员们行为逻辑的思维只有一个———实用主义:历史文化古迹能变现成多少现成的利益,文化古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攫取金钱的筹码和政绩。古迹屡遭破坏性开发正是这种逻辑的产物。
面对地方政府“卖古”,开发企业“逐利”的怪象,最应扪心自问的是那些醉心于政绩工程的官僚们。埃及文物管理委员会第一主席穆巴拉克夫人说:我们没有理由把祖先的遗产当商品对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应该承认,这种理性的姿态恰恰是我们欠缺的。
文物古迹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灵魂。必须看到,当前,我国古建筑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如何保存文物古迹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命题,更是一个社会命题。因此,应抛弃实用主义思维,站在文化和文明传承的立场上来看到古建筑,而不是掉进功利主义乃至被政绩主导的陷阱中。
综观近些年的毁遗事件,对相关领导和开发商问责的寥寥无几。有关专家认为,正是有法不依,使一些地方官员有恃无恐。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权力和资本毁遗,其危害比盗卖文物有过之而无不及。古迹屡遭破坏性开发是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地方政府“卖古”,开发企业“逐利”的怪圈是社会的一道必答题,隐藏在“毁古求利”背后的实用主义病灶应正视。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