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一些医保定点药店,市民能够持医保卡购买酱油、毛巾等日用品,医保卡成了“购物卡”。但刷医保卡消费药店不提供购物小票,这让有关单位无从查处。而根据相关规定,此类违规可处以3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8月1日 《广州日报》)
医保资金是百姓的救命钱,直接关系广大参保人的切实利益与生命健康安全。 按规定,医保卡只能用来购买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但是广州部分医保药店把日生活用品大大方方摆上了医药柜台。医保卡变成了“打酱油”的购物卡,令人费解。应该说,医保卡变成购物卡,与参保人对医保卡职能认识不清、只顾眼前小利益有关。但是,医保定点药店为了追求利益,将医保卡当成了“摇钱树”,也与医保监管制度缺位有关。医保监管制度“打酱油”,对变味的医保药店视而不见,医保卡如何不成“打酱油”的购物卡?
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医保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应该是医保监管部门的责任。医保资金管理、使用本应有十分严格的程序。根据规定,医保卡“打酱油”这类违规可处以3000元至10000元的罚款。但是,但药店不提供“打酱油”的购物小票,让有关单位无从查处。在我看来,这除了说明医保定点药店管理混乱,药店惟利是图以外,也暴露出医保管理部门的监管漏洞。正是因为有关部门对医保资金使用缺乏有力监督,才让药店钻了空子。现实生活中,不仅药店钻空子,还有医院虚构医疗就诊记录,直接从医保资金中套现。
按理说,医保管理部门应该认真监督医保资金使用,但事实上由于体制的原因,医保制度存在不少漏洞。医保管理部门(一般是劳动保障部门)不是医疗机构与药店的上级,彼此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医保管理部门与药店之间只是委托合同关系,医保资金是买医保药品,非医保药品,还是“打酱油”,都由药店说了算。而且药店可以把医保卡“打酱油”的记录销毁得一干二净。医保管理部门受定点医保医院、医保药店点多面广、人手缺乏及自身管理权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对医保资金使用监管处于一种松散状态。
而且现行的医保监管主要是对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进行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检查,主要是在医院就诊结束以后,对患者的病史与用药情况进行监督。违规医院可以凭借专业医疗卫生知识,也完全拥有足够的时间从中做手脚。这样的监管制度难免存在滞后性。由于监管工作松散、滞后,又缺乏制度、法律保障,导致医院瞒天过海,挪用、套取医保资金的事情不断发生。至于药店让参保群众用医保卡“打酱油”,更是缺乏有效监管。即使药店留有购物小票备查,药店也可以偷梁换柱,把“酱油”替换成医保药品。而医保管监管部门对此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
因此,面对医保卡变成购物卡的怪现象,医保监管部门肯定不能视而不见。除了追回违规使用的医保资金以外,要对药店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执业人员从严自律,坚决取消违规药店的医保资格。更关键的是,要完善医保监管机制,把医保监管关口前移,堵住监管漏洞,让医保事业回归良性轨道。比如医保药店要姓“药”,不能听任他们随意摆卖非医疗用品。再比如,对违规药店执行严厉处罚措施,等等。如果相关部门不完善制度设计,听任医保监管制度继续“打酱油”,医保资金变成购物卡,甚至变成“唐僧肉”的问题只会水里按葫芦,层出不穷。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