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亿!这很可能是2010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总额。一旦实现了这个数字,中国将紧随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财政收入经济体。就在全球发达国家财政收入1%左右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时,中国今年前五个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达到30.8%。“下半年保证10%的增速应该没问题。”国税总局一位官员表示。(6月27日《扬子晚报》)
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不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有了此前相关部门的GDP打假,坚信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全球第二”的梦想终会照进现实。只是,从网上留言来看,民众在为经济发展的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存在着“切身感受不太明显”的些许疑惑。
当然,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都是“感受不太明显”的客观原因。此外,“经济发展反哺民生”、“变藏富于国为藏富于民”等目标,自然也有待进一步实现。
近年来,统计平均工资时出现的“被增长”现象,让普通公众感到类似统计或许是“选择性统计”,距离他们实际情况尚有距离。同时,被舆论关注已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近年屡屡被提及,但实质性进展却也不多。
再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例。虽说各地,特别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有目共睹的完善,但距离全民、高质涵盖,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新一轮医改能否一扫“看病难看病贵”的阴霾,也有待相关方面积极作为;银发浪潮席卷之下,更要求高质量的养老体系尽早完成构建;就业不景气,劳资纠纷频繁的情况下,同样要求失业保障尽早实现全民眷顾……在这种状况下,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广受褒扬,宁夏、云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积极发放“高龄津贴”饱受赞誉,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在褒扬、赞誉的另一面,显然是大多数地区现状的不容乐观。
而且,对众多的年轻一代而言,不得已成为“房奴”、“孩奴”的现实,可能也要一定程度削弱他们对“经济发展反哺民生”的认同感,耗损幸福感。所以说,当看到白领纷纷逃往二三线城市的时候,很多人只能一声叹息;当近8成的人声称“现在依靠踏实工作很难致富”的时候,不少人也会感同身受;在那些福利房“特供房”面前,民众也会滋生“相对剥夺感”……原因无他,只因很多人对生存、生活现状的感触如此相似。一方面,是很多人饱受“买不起房子、娶不起老婆、生不起小孩”的压力;一方面,“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入学和就业机会”等潜规则的存在,也加剧了某种心理失衡。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使财政收入全球第二,迅速转化为民众的切身感知,一方面需要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公众对“经济发展反哺民生”的感知,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不管是初次分配、二次分配还是三次分配,唯有严格确保公正公平,才能使公众的感知不至于因为环境和秩序的影响,而存在偏差和偏离。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