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上海平抑高房价的“杀手锏”

2010年05月14日 07:08   来源:北京晚报   苏文洋

  外国记者看中国,犹如中国人看外国,总是有些“隔膜”。通俗地讲,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上周日,《新京报》摘发《纽约时报》记者泰德·普拉夫克从北京报道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主要就是为了推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观。但是,“在世博会上,也有一个明显与这一主题相矛盾的地方。”

  普拉夫克报道称,此次世博会,包括近60个超豪华的国家馆和企业馆,据称仅沙特馆就耗费了1.64亿美元。而许多国家馆更配备了世界最先进的节水节能系统。“但是,世博会结束后,除了部分中国馆,所有的展馆都可能被移走或拆卸,这一不环保的处理方式已经遭遇到来自中国国内外的批评。”报道援引在上海从事教学工作的教授理查·布鲁巴克的话说,看完就拆的方式并不科学,“建设这么多展览设施,如果只是为了短暂使用的话,那并非可持续城市发展模式的好典范。”

  外国记者的报道喜欢“拍砖”,与众不同,找点问题,甚至是“鸡蛋里挑骨头”,因为他们的新闻理念与中国记者有区别,他们更加信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所有报道,我们都不必过于计较。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一些或多或少有益的东西。

  我在世博会开幕前,参观了一次预展。进两个排队最少的场馆,走了几个小时的路,在知味观和北京的南门涮肉各吃一顿饭。据说,世博园区面积5.28平方公里,是日本2005年爱知世博会面积的4倍,相当于990个足球场。这些年,上海展开600多个工地的世博大建设。为了打造全新上海,迁移了18万当地住户和720家工厂,在黄浦江沿岸新建了一座滨河公园,除了十多条地铁线外,还新添42条世博公交专线,投运车辆1000余辆。大中国、大上海、大世博、大手笔、大气派、大欢喜。中国人好大喜功,不搞是不搞,一搞就是世界第一。

  世博会闭幕后,一些场馆迁走或拆掉固然有些可惜,不迁、不拆的话,在浦西、浦东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闲置大片土地更是问题。改建成5.28平方公里的大花园,未免有些侈奢。我乘出租车时,有的司机告诉我:将来肯定不会在这片土地上再建工厂了,或许招拍挂卖地,盖一大批豪宅。也有一位司机告诉我,为了平抑上海的高房价,政府可能把这片地用来盖廉租房、经适房。我笑他太乐观了,这可是“城市让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更美好”的新主题,他说他的消息绝对可靠。

  不用说,世博园这块风水宝地,所有开发商都盯着呢,眼睛红红的,嘴巴大大的,口水长长的,心儿跳跳的,就等着世博会结束好来瓜分。不涉及拆迁工程,基础设施一切良好,盖上房子就能卖大钱,又有“美国馆上面的豪宅”等概念可以炒作,一平方米卖100万都有可能。倘若用来建设廉租房、经适房,那也真是一件亘古未闻的造福人民重大举措,不说流芳百世,也将青史留名。最重要的是,此举可能成为上海平抑高房价的“杀手锏”,顿时让所有高房价不攻自破。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楼市发疯,我们不能跟着疯    2010年04月10日
  • ·爱情兵法里的绝密"杀手锏"    2009年12月22日
  • ·周小川为何断然否认加息猜测    2010年04月12日
  • ·印度购金助金价再创新高    2009年11月07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