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今年一季度的较量后,主要城市房价依然高烧不退,这不仅大大加深了购房者的恐慌情绪,也强化了人们对政府即将对房地产市场“下猛药”信心和期待,近日就有关于对房产征税的传言三扰市场(4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同时又有提前加息和实行土地新政的消息(4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让人云里雾里,无所适从。
去年底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三个月以来,楼市不仅没有出现明显回调,相反继续了去年以来的大幅上涨行情,特别是两会后个别一线城市甚至出现了报复性上涨态势。随着房价的上涨,各种批评、指责也甚嚣尘上,在非理性房价的影响下,公众情绪也逐渐变得有些焦虑非理性了。
面对非理性的房地产市场,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冷静、理性而非跟着发疯。如何看待当下的房地产市场,我认为应充分认识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只有从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来分析探讨房价非理性上涨的原因,才能选择最有效的调控措施,稳定房价。
客观来说,今年一季度房价继续上涨几乎是一种必然,并非“非理性”。一方面它是去年以来房价长时间快速上涨通道中的一个惯性持续,而政策调控举措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未能发生根本改变,这更是关键。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去年增加了1100万个家庭,但是去年提供的住房只有440万套,只能满足将近一半的需求。
与此同时,新调控政策中的一些措施也被市场解读为减少商品房用地供应,而政府承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即使能够完全履诺,短时间内也不能形成有效供应求。如此一来,住房供应没有明显增加,购房需求却大量释放,畸形的供求关系岂能不导致房价非理性的上涨?
要让市场和公众保持理性,政府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加大住房供应,如确保保障房用地占70%,切实保证资金到位和及时开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房屋的有效供应,真正扭转目前失衡的供求格局,只有这样房价才会“不稳也得稳”。相反,如果不努力扩大供应,而是把精力过度地放在提高拿地条件、限制商品房供地以及遏止购房需求上,或许会产生短期效果,但难逃“一放就涨”的怪圈。
当前,我们不必急于期待政府会出台一些调控“杀手锏”,在供求关系不变的情况下,物业税或房产税的征收或许只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于购房者来说又多了一项负担,对于开发商以及转手就可获利数万或数十万的投资者来说,更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各级政府加大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的供应,监督其资金到位和承诺兑现,并促使其尽量缩短这一过程,也许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福祉所在。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