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节目《焦点访谈》报道称大多国产手机设有收费陷阱,手机中存在很多不明菜单,而用户一旦点击后就会自动扣除话费。节目指出多款国产知名品牌手机均存在这样的问题,而营运商也会跟手机增值业务供应商公司和手机厂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5月9日央视网)
据相关调查及网络反馈,将手机内置不可删除的低俗软件用于吸费的手机商家已是铺天盖地,相关厂商名单可以列上一长串,且大多为国产与山寨,而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外品牌却基本上没有设置此类陷阱。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中外企业文化伦理的差异。
手机吸费陷阱大致涉及三个环节,手机商、SP商、运营商,三者形成利益链,吸走并瓜分手机用户的钱财。其陷阱构成,基本上都是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对手机功能的不了解,按一下就被莫名扣费,如此陷阱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令人抓狂。
就普通百姓而言,使用一种新技术作为营销手段的新型商品,尤其需要在普及之初给民众吃“定心丸”,使新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与提高使用功能获得认同的环境与心理期待。可目前的新型市场处在一种立法缺失、制裁无据、监管不力的背景下,竞争很不正常,鼓励了一些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厂商来抢钱夺利,宰到一个算一个,营运商自恃“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牛气,自定“游戏规则”,让百姓只能“裸奔”在风险中。
在国外企业伦理模式中,在无所不在的征信系统的规范下,强调口碑与信誉积累,这也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国外品牌不参与吸费陷阱的原因。而国内企业纷纷加入吸费陷阱利益链,包括品牌机与国家营运商,这是商业伦理的大面积沦丧,同时也说明了国字号垄断企业并不天然具备与国家级企业相符的文化伦理,国家垄断经营制度作为一柄双刃剑,有其优越,而其模式让主管经营者只顾任期内业绩的事实,传统文化中那种“创业垂统”、“利以义制”在这里根本找不到印记。
当消费的“陷阱”遍布,手机就成了整蛊的“地雷”,全靠消费者小心防备,而且一旦被扣了费,维权方式之折腾,维权成本之高昂,又使许多中招者也不敢维权,给了众多不良手机制造商、运营和增值商家合谋骗钱的操作空间。这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便由此带上了一种诡异的江湖匪气,像钝刀锯人一般,折磨着用户的神经,污浊了商界的清新健康风气。
对此,更应期待国家政策更多出台鼓励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的法规,让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规范条款更加具备刚性。当前来讲,则要建立消费者最便利的维权渠道,使老百姓遇到吸费陷阱不至于完全束手无策。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