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蓝皮书》承载不起公众的购房期待

2010年05月07日 10:20   来源:红网   谭浩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发布的《房地产蓝皮书》(下称蓝皮书),都会引起媒体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媒体和社会之所以如此关注这本蓝皮书,就在于它的权威性。因为,公众不仅期待从这份蓝皮书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了解更多的情况,为决策提供参考,更希望这份蓝皮书能够站在公众利益的角度,对宏观决策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正因为如此,一年一度的蓝皮书不仅需要对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趋势进行预测,更要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可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

    今年的蓝皮书虽然对去年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认真剖析,并对今年房价的趋势作出了预测,认为全国商品房价格下调的可能性不大,唯有房价增速将趋缓。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分析和预测虽然都很认真、很全面,却有点不痛不痒的感觉,并没有切中房价问题的要害,更没有提出可具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

    众所周知,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房价的宏观调控政策,被认为是历史上力度最大、手段最严厉、杀伤力最强的一次调控行动。不仅决策层对此充满希望,公众更是对此充满期待。然而,从新政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看,似乎并不太尽人意,除了股市反应比较敏感,地产股急速下跌之外,楼市却出现了量跌价升的反常现象。而在一些二、三线城市,更是价没跌,量也升。有人感叹,最严厉政策的效果,可能还不如07~08年的那次调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政策严厉、效果不佳的现象呢?蓝皮书虽然提出了“调控措施未及时到位,调控手段未能切中要害”的看法,但具体为什么会措施不到位、要害未切中,没有作更加深入的分析。

    我们知道,按照价值规律的一般要求,价格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炒房者机会不断,说到底,就是住房供应严重不足造成的。而住房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不是由市场决定的商品房供应不足,而是具有半公共职能的保障房严重供应不足,即应当得到政府政策扶持的普通商品房和公共廉租房没有被纳入到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不仅没有,地方政府还在政绩和利益的双重驱动下,过度使用“土地财政”,成为高房价的推动者。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地方政府更是借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之力,把房价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也正因为这样,如果地方政府在保障房供应上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和办法,不把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放到政府的议事日程,房价调控最终的结果就是“为有钱人省钱”,对低收入人群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很显然,如果蓝皮书能够在这方面进行大胆的分析、深入的剖析,并从体制、机制、决策等方面提出可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措施与办法,就会有价值得多。遗憾的是,蓝皮书回避了这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特别在政策建议上,选择了蜻蜓点水、人云亦云的做法,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在房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的情况下,蓝皮书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失望。毫不客气地讲,这份报告的真正意义和最终价值,只能体现在社科院有关人员年度任务的完成了,而不是公众的期待上。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