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房子成为撕裂社会的一道鸿沟

2010年04月14日 14:27   来源:南方网   社论

  房子的话题仿佛已经说尽,再也没有多大讨论的空间。但最近的两个新闻合而观之,却让人能够品出丰富的蕴涵:央视节目称一些政府部门变相福利分房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形容这是公务员住房的“超国民待遇”。据悉,北京一处周边均价3万元/平方米的小区,公务员购买仅需5000余元;苍山洱海,驰名中外,洱海是云南大理的名片,更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赴大理采访时发现,洱海正在遭受破坏性的开发。极目望去,到处是高耸林立的别墅群,这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正在日益变成富人的后花园。

  在生活中,在媒体上,随时随地都能触摸到关于高房价的怒火。如果你是其中的愤怒者之一,看了上面两则新闻,会有何感想?你肯定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个国度里的多数人在当“房奴”,还有一些人在为晚上睡一张安静卫生的床而奋斗,在为高房价或愁肠百结或怒气冲天。可是你的痛苦注定有一些人永远不懂,因为他们不必望房兴叹,有的人也会发愁,但愁的是如何把一个世界级旅游景点变成自己的后花园。反差之大只会让你觉得,要么是你,要么是新闻中的人们生活在别处。

  两个新闻事件的是非曲直其实是一目了然的。

  房改之后,名义上的福利房在中国社会早已消失,虽然随后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规范”期,但到了2006年,国务院就划下了“党政机关不许集资建房”的红线。现在看来,这条红线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济南、合肥、深圳、北京,全国各地兴建了大量地段优越、价格极低、设施完善的房子,它们有的名为“经济适用房”,有的叫“集资建房”,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不会到市场上发售,普通老百姓多花钱也别想买到。而更让人无语的是,据央视披露,当相关部门纷纷为土地资源紧缺叫苦,并视其为房价畸高因素之一的时候,北京怀疑有超过6成的土地是专供公务员住房保障的。

  房改的市场化方向正确,某些房地产商们宣称的没钱就别想买房也没什么大错。如果“钱”真的成了获得住房的唯一条件,那么我们倒完全赞同哈耶克那个著名的判断: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可事实并非如此,当你花比别人多三倍的价钱,也不能买到他所拥有的房子时,你只会怀疑,手中的货币还是不是“一般等价物”。

  大理的事件中,有资格把世界级旅游景点变成后花园的当然是富人,但肯定还要附加另外的标签。两个新闻事件,都具有相同的指向:拥有特权的人,总能得到普通人做梦也得不到的东西。

  几乎所有人都在说,高房价让中低收入者饱受煎熬。然而,如果这种煎熬还仅指经济中的重负,问题还没到危险的地步,要找到化解之道也相对容易,最可怕的是由于缺失“获取公正”,谋房大军将自动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如此一来,在经济上承受重压的人群,还会油然而生心理上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势必抵消社会为解决高房价而付出的所有努力,谁能相信,一个对高房价痛苦缺乏感同身受的群体,会去真诚关心“蜗居”、“房奴”的问题?受挫败感影响的人群,他们会不会怀揣一种被抛弃的心理,由此对社会疏离?

  房子的最主要的特点本来是实用性,正如昔人所说,“纵有大厦千层,一夜只睡一张床”,可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房子已经具备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作用。由于货币并不是获得房子的唯一手段,房子正日益成为一个彰显社会地位的符号。通过不同手段,得到不同房子的人,在无形之中自然排队。这边是一个人群,那边是另一个人群,他们仿佛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话语方式,相互之间交集很少,偶尔相望,那眼神里也充满陌生和冷漠。

  如果任由小小的房子就这样成为隔离公众的一道鸿沟,社会有被撕裂的危险。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