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今年拟开工建设新的地标——全球最高的摩天双子塔,预计该塔会高于目前在建的高度为620米的厦门双子塔。(4月7日《中国广播网》)
不仅是在重庆,不只是在现在,建设地标性建筑似乎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更为雷同的是,将建设地标性建筑等同于建设最高大楼仿佛已是各地“默契”的动作,不知疲倦地在各地上演再上演。在开发利用资源、寻找“城市名片”方面,许多地方可谓殚精竭虑。甚至前不久有的地方提出要投入巨资,建设一批将“百年不朽”的公共设施。如此宏大的决心与毅力,令人感慨。
地标性建筑宏伟壮观,引人注目,自然形象高大。但又有多少人统计过,自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城市中究竟建过多少处有意为之的地标性建筑,更有多少真正融入公众的记忆,在思想中成为不朽。恐怕更多的是沦落到尘埃满面、荒草横生,甚至早被一拆了事。
一座城市的内涵并不在于有多少地标性建筑,更不在于它们有多高,而是它在历史演进中自然形成的、无可比拟的底蕴。现代城市的发展更是关键在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于百姓民生的改善,在于社会整体的进步。我们所要做的至多只是顺势而为的推动和促进,这不是一两个所谓地标性建筑能带动和决定的。从当前来说,我们的政府财政仍不富裕,我们的不少老百姓依然没有实现小康。因此,往脸上“贴金”的不应该是地标性建筑,更应该是民生工程。
我们的许多城市发展到今天,现代化的选择可以有很多的形态。特别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我们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是形态各异的,像重庆这样的山城,本来可以兼具秀美的气质,而不是把所有其他地方都可以随便贴上去的水泥钢筋变成新的地标,这也是对现代化的一个曲解。因此,只有将城市的建设与社会公民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历史风貌衔接在一起,跳出所谓地标的“纠缠”,这个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公认、尊重并喜爱的城市。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