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建筑为何如此短命

2010年04月07日 09:22   来源:光明网   徐林林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而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为74年。(4月6日中国日报:《住建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30年 年产数亿垃圾》,原文附后)

  中国的建筑寿命不长,是个有目共睹的事实。细究其因,不外有三:

  一是城建规划失衡。“规划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是近二、三十年来,城市建设缺乏科学决策的真实写照。在不少地方,谁的权力大,谁就是城市建设的“总设计师”。加之,书记、市长像走马灯一样地更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些早几届政府兴建的高楼大厦,便难免在定点爆破中灰飞烟灭。

  二是城市管理失范。面对民间资本的大量涌入,某些急功近利的地方官员喜不自禁,惟“财神爷”们的马首是瞻。只要有人舍得掏钱,哪怕兴建不到十年的建筑,也可以瞬间将其夷为平地,转手把地块当金娃娃卖出去。至于,数以亿计的公共资金打了水漂,推倒重建的“山庄”、“花园”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统统不在官员们的考虑之列。

  三是监管机制失灵。近几年,有的地方立法规定,城市整体规划、兴建某些地标性建筑,必须通过人大审议。但事实上,相关规定仅仅停留在“红头”文件上,并未真正兑现。书记、市长能请人大领导“巡视”一番,那是十分客气的,多数情况下,政府主政官员想咋干就咋干,根本不会受到任何制约。

  在这种语境中,中国建筑的寿命能持续25-30年,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了。只怕照此下去,连这个短命的纪录都难以保持!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