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接受采访时称,按照当年设定的指标,现代化都是可以达到的,只是一些指标很可能已经落后。另一方面,指标偏重经济,对于人的发展关注不足,所以实现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地市民更是直言不讳:“感觉跟以前没有什么变化。”(3月22日《广州日报》)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力增强有目共睹,正因为如此,“现代化”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逐步逼近现实的进行曲。然而,环顾2009年各地频现的“被增长”等不科学甚至不负责任的统计数据,不但制造了梦与现实的“交叉小径的花园”,也令民众不再轻易信任“现实”。这就是东莞“正式吹响2010年现代化梦想的号角”,却遭到质疑的原因。
其实,这些质疑已然超出了我们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解及其科学与否的范畴,而是关乎地方主政者与民心的一次对话,即现代化的实现,是以数据作为指标,还是以民众的认知甚至认可作为参考。正如有关专家所言,东莞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短板,是“人的现代化”。
在诸如公民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法制意识和文化道德水平等社会范畴方面尚显薄弱之时,东莞制定今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也从一个侧面诠释了“被增长”现象层出不穷的秘密。在经济挂帅面前,对综合实力、综合能力的测评,往往走上唯经济之路,而忽视文化浸润下的民生养息。其实,从当地市民直言不讳“感觉跟以前没有什么变化”的质疑中,我们更是读懂了“现代化”之类的宏伟目标,越来越成为一些官员甚至主政者的自弹自唱,在官方和民间出现两种甚至多种声音,正说明作为父母官的主政者,制定目标不是在跟着民意走,而是偏离民意的“自我陶醉”。
“现代化”不是遥不可及但也并非一步登天,基本实现更是需要基层民意的认可认同,毕竟民众才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主流。因此,现代化号角当与民心民意对接,这样才能避免空中楼阁,避免华丽的泡沫。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