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名为《中产家庭幸福白皮书》于近日发布,根据调查结果,江苏、四川、福建、重庆四地幸福指数最高,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家庭生活现状表示满意。而经济最为发达的深圳、北京、上海、浙江幸福指数最低,成为中产家庭心中“不够幸福”的城市,或者称为“伪幸福”。(3月17日《广州日报》)
经济最为发达城市的中产家庭纷纷进入“伪幸福”状态,是当下社会的一道刺目“风景”。而“伪幸福”之下,中产家庭的酸甜苦辣似乎都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北京上海等城市中产家庭处于伪幸福状态呢?与“伪幸福”状态相联系的一个密切社会命题是中国社会对中产阶层的认同意识正在下降,甚至比10年前的认同度还低,有关研究表明,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大约有5%的人不能保持中等收入位置,他们绝大部分遁入了社会收入的最底层,也有学者从统计学上验证了中等收入者的脆弱性、不稳定性。正因如此,“莫让中产成牺牲品”成为时下流行的话语劝诫。
就笔者的观点,“伪幸福”道出了中产阶层对社会可预期和自身发展可预期的不确定性上,对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握上。在我国,中产阶层有“社会转轨期的仇富替罪羊”、“没有房东只当租户的有产阶级”、“工作狂变成了过劳死”、“职场如战场的晋升压力”、“从小资情调跌入机械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等特殊指代,无不说明了中产家庭的“伪幸福”状态。
我们知道,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是要命的,但中产阶层面临的道路非常狭窄:要么努力进入高收入群体,要么往下走,返贫为低收入群体。因为对于中等收入者来说,高房价、看病贵等因素透支的不仅仅是今后几十年的收入,还有再教育或者投资、创业的机会,也透支了往上发展的路径。如此以来,怎能拥有“幸福”?
隐藏在“伪幸福”背后更深刻的社会现象是中产阶层的消失现象和弥漫在整个社会的焦虑心态。就世界范围来说,不少国家出现了中产阶层消失的现象,如果再扩大视野,我们就会发现对未来不确定性产生恐惧的何止中产阶层,这种恐惧几乎成为社会所有阶层的焦虑情绪。市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使社会资源的分配进一步聚集于强势群体的手中,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公众的社会焦虑开始于某些不安的心理倾向,如果引起这些不安心理倾向的因素没有及时消除,便会引发社会焦虑。社会焦虑如果不被及时遏制,便极有可能在公众之间传染,促使社会焦虑蔓延,引发社会问题。
“伪幸福”的实质是中产易碎化。表面优厚薪水,背后的巨大生活压力、风险预期,是导致中产阶层“易碎”心理的直接原因。不断疯涨的房价、令人生畏的医疗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所有这些,都是当下并不陌生的城市生活景观——既然它可以让那些社会底层群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并成为阻遏他们向上流动的经济瓶颈,当然同样也会时刻威胁着中产者看似体面风光的生活,蚕食乃至吞噬他们所谓的高薪,使其备感生活的“易碎”。
中产阶层是分配正义的产物,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是社会财富分配公正的体现。中产阶层缺乏的社会必定是社会分化不完整或是贫富过分分化的社会,必定是分配正义缺失的社会。因此,正视“伪幸福”的实质是中产易碎化就成为一种必须。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