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富可敌国”民生质量如何

2010年03月02日 12:53   来源:山西晚报   李家伟

  中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大省已 “富可敌国”。《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显示,除了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省的GDP超过了G20部分国家。若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看,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也毫不逊色于G20的部分国家,其中上海可排在12位。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南非,在G20各国中可排到第16位。

  我们的省都已经“富可敌国”了,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但是,在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成果而欢欣鼓舞、激情澎湃的同时,却仍有民生方面的 “一地鸡毛”犹如一针清醒剂,让人不能不从那很难抑制的虚火中稍稍冷静一下。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用 “经济总量”来作为促发我们豪情的主要指标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更应看到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即使在数据完全属实的前提下,用来创造这些“总量”的经济质量究竟怎样,究竟是掌握了核心技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总量,还是靠压低劳动成本、不惜破坏环境,依靠密集劳动力而创造的“车间经济”“血汗经济”?换言之,支撑这强大“总量”的是飞机、汽车、信息技术,还是裤子、鞋子、打火机?

  其次,正像报道中所提,“若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看,上海、北京和天津三个直辖市也毫不逊色于G20的部分国家”。这个可贵的 “人均GDP”当然是成就,但同时也应明白,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失衡的状态下,掐下我们的鲜花来跟别人比,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必要。因为相比之下,我们的“鲜花”不是太多了,而是还太少。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片“富可敌国”的万丈豪情下,还有那些与民生有关的“一地鸡毛”在提醒我们,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是多么重要。当一个国家中的户籍改革迟迟不能解决公民生来就有的不平等;当早在1993年就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尚未实现;当仍有占据多数的人极端缺少稳定的社会保障或只能享受极低的保障;当上学、买房、就医成为困扰众多公民的现实难题……

  当这些“一地鸡毛”摆到“富可敌国”面前时,显得那么琐碎,几乎没有什么宏大的意义,但对于有志于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和尊严的当代中国来说,正是这些“一地鸡毛”才最让百姓关心。此外,我们种种的“富可敌国”也好,种种的“GDP奇迹”也好,其最后的归宿,不也同样是为了给自己的民众以体面、尊严和越来越优裕的生活吗?

  温家宝总理在几天前与网友交流时,多次提到群众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房价到教育,无不令人振奋,充满期待。这也让人盼望着那些“富可敌国”的经济成果能够在制度保障下为大多数人所分享,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政治上的自信、权利上的公平、情感上的幸福与经济上的宽裕来取代那些“一地鸡毛”。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