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市IPO融资额居前列
●表明融资功能快速恢复扩大
●折射宏观经济显示发展潜力
●发行市盈率高须防市场泡沫
数据显示,2009年沪深市场融资额创出历史新纪录,全年达到4671.5亿元的规模,超出上年1136亿元。其中,有111家公司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合计融资达1790.52亿元,是去年的1.73倍。这使得启动仅半年的A股市场去年IPO融资额仅次于香港,在全球IPO市场位居前列。
我国股市在整个2008年处于不断下跌状态,特别是2008年9月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加深的影响,股市更是一蹶不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不得不关闭了A股市场IPO的闸门,直到2009年6月监管层才重启A股市场IPO。然而,出乎预料的是,开闸仅仅半年时间,A股市场IPO融资额就远远超过了2008年全年IPO筹资的总额,而且直逼2009年全球IPO首位的香港市场,名列全球IPO募集资金的亚军。尽管与2007年创纪录的4470亿元首发融资额相比还相差甚远,但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半年时间就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意义也非同寻常。
首先,IPO融资额的猛增意味着我国股市融资功能的快速恢复和扩大。筹集资金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自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于2008年9月关闭IPO以后,在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我国A股市场几乎丧失了融资的功能,这不仅意味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遇到严重困难,也使大量企业的直接融资难以进行,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而IPO的重启以及半年间募集资金额的迅猛增长,则表明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不仅重新恢复,而且比以前更加扩大,从而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重新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其次,IPO融资额的猛增反映了我国证券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衡量证券市场发展潜力的指标很多,IPO融资额就是其中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未除的背景下,我国证券市场IPO开闸仅仅半年时间,其首发融资额即远超上年,名列全球首发融资亚军,这无疑充分展示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巨大融资潜力,也预示着我国证券市场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IPO融资额的猛增既是中国宏观经济率先复苏的客观反映,也为我国经济的继续向好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我国,2009年可以说是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功能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随着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各项措施的实施,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在第一季度到达谷底后便逐步回升,第二、三季度分别达到7.9%和8.9%。在宏观经济回暖的带动下,我国股市也由冷变热,从而为IPO重新开闸以及IPO融资额的猛增奠定了经济基础。而IPO融资额的快速增长也会反过来为我国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然而,当我们为中国A股市场首发融资再次名列全球市场前茅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几分冷静。首先,A股市场IPO募集资金量的增长,与IPO价格和发行市盈率紧密相关。我们看到,自2009年6月IPO重启以来,A股市场发行市盈率水平也被不断抬高。2009年10月,伴随创业板新股的发行,新股发行市盈率平均已经达到53.07倍,而12月份35只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平均则进一步升至64.70倍,第二批创业板公司的发行市盈率高的甚至超过了100倍。因此,透过IPO融资额的猛增,人们有理由担心,这么高的IPO市盈率在扩大IPO筹资规模的同时,会不会加大A股一级市场的泡沫和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如果忽略发行市场泡沫和流通市场的投资风险,仅仅追求IPO融资额的增长,又如何能够保证中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证券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看IPO融资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的质量、效益以及为投资者带来的投资回报的多少。如果上市公司一心追求募集资金规模的增长,忽视自身素质、经营效益的提高,不思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回报,则这种IPO募集资金的增长无异于竭泽而渔,只能增加人们对上市公司“圈钱”动机的怀疑。因此,笔者认为,面对2009年我国A股市场IPO融资额的猛增,如何促使上市公司提高自身素质和效益,并使之为投资者带来最大投资回报,才是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实质问题。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