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资本输出该理性反思了

2009年12月29日 06:4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谭俞雄
    一段时间以来,温州商人似乎很“受伤”。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以出口贸易见长的温州轻纺产业带来的重创毫无疑问,俄罗斯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的查抄和关闭对包括温商在内的华商的打击也不必再提,就说最近温州商人在外地外国的投资损失,就十分了得,有媒体称,其在外省的煤矿投资损失高达150亿元,而在迪拜楼市被套资金至少有30多亿元。

    温州人可谓我们中国的犹太人,他们那种商业头脑,他们那种探索的气势,他们那种勤勉的精神,是勇敢智慧的中国人的生动写照,更是市场经济所应奉行之圭臬。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州商人以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做“实业”而著称,但是近年来,温州商人的风格似乎有了大的转型,虽然他们不像众多国人那样热心炒股票炒期货,但他们在别的方面“炒”的劲头好像更胜一筹,诸如炒房、炒煤、炒国企,炒小水电站,就少不了大手笔的温州资本运作其间,而这种炒买炒卖更逶迤到了异国他乡,可以想见,中东的那座转口贸易中心迪拜,仅是温州商人在海外运作之一角。

    不过,温州商人这种“炒”劲开始遭遇市场风险的阻击。在外省炒煤、在迪拜炒楼的损失,可能只是给出的一个信号,他们在外地特别是像北京、上海、杭州这些一线城市炒房之类的“壮举”,是否会高位被套又会带来多大损失,局内人恐怕难免不时要夜半惊梦。

    温州民间资本是到了理性反思的时候了!强化风险意识,应是温州民间投资第一要义。温州人不怕投资风险,这当然是做商人的基本性格,不担风险欲求收益,天下没有这样的美事。但是,没头没脑的冒风险却不值得。不错,温州商人引以为豪的是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走向规范与完善,打政策的擦边球并非长策上策;而在海外市场,难以预见的、不可控的商业风险与国外完备的法制体系的制约,更可能使美梦俄倾间化为泡影。

    有一点是必须特别提醒的,就是温州民间资本输出应注意融资风险。温州民间的“红股”、“红子”即民间高利贷非常流行,利息高得叫人咋舌,比如,左邻右舍借1000万元给你投资煤矿,一年不管亏损还是盈利,利息可能就要达到500万元。如此高昂的资金借贷成本一开始就埋藏一种巨大风险。一旦银根紧缩,企业资金链“缺血”,就用“高利贷”补充,致使借贷企业不堪重负,浙江中小企业接二连三地倒闭,民间高利贷难辞其咎。故此,温州民间资本输出不应该戴上民间高利贷的枷锁,而要探索新的融资途径。

    坚守“实业”精神,应是温州民间投资的根本。“实业”本乃温州商人的长项与特点,但这些年温州商人显得心浮气躁起来,开始介入各式各样的炒买炒卖行动中,甚而颇有点“领头羊”的“风范”。或许,这么多年,温州商人财富累积颇丰,又感觉实打实的制造业太辛苦太乏味,由此而风起似乎来钱快的大手笔炒买炒卖,其中定然不乏赚得盆满钵满的高人,但炒买炒卖毕竟多有泡沫,一旦政府出手遏制或市场“大鳄”兴风作浪,就难免遭遇灭顶之灾。所以,温州商人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实业”本性。倘若你所处传统的制造业做到了极致,就不妨不循着国家指出的方向,致力投资于政府倡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等等。

    民间投资难免是盲目的,甚至带上些“羊群效应”。地方政府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如相关协会、商会、研究会、市场调查与咨询机构等等,就很有必要承担起自己相应的职责,或提供相应的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有序的流向熏缓解发热的投资冲动,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美国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产业升级过程中,以私募基金的方式让社会民间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投入到国家鼓励的产业与行业,在为“游资”找到出路的同时,更为产业顺利升级换代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国外的这些经验或可启发我们的思维。

    自然,温州民间资本自身的反思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为急迫的。因为我们看到,近年来温州民间资本输出多是“群团出击”,这就需要一种集体性反思。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