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饥饿的“绝食”关乎权利

2009年11月16日 08:21   来源:中国网   朱四倍
    在世界粮食安全峰会即将召开之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14日展开24小时绝食行动,呼吁全球行动起来消除饥饿,表达国际社会对全球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10亿多人口的关注。(11月15日新华网)

    当绝食与消除饥饿的意愿联系起来的时候,在笔者看来,绝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艺术”和哗众取宠的问题,而是一个与社会深层次危机相联系、与公众权利密切相关的一个话题。

    也就是说,对全球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10亿多人口的关注,需要用绝食来表达时,绝食承载的并不仅仅是个体的愿望,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社会发展面临困境的折射和消除困境的努力表达。

    关注消除饥饿的绝食不能止于“行为艺术”。据报道,全球目前有8.54亿饥饿人口,过去15年,非洲营养不良的人口增长了4500万人。有关人士表示表示,全球总体的饥饿人口数量仍然在持续上升,而不是下降。这是“绝食”行为出现的大背景。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贫困问题。要实现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从根本上解决全世界的贫困问题。从全世界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左右,而贫困国家却在300美元以下,与发达国家相差100倍,这样的巨大反差是前所未有的。现在全球的60亿人口中,有10亿人营养过剩;有10亿人食不果腹。如果按照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每天1美元以下为赤贫、2美元以下为贫困的话,则世界上分别有12亿人和24亿人。因而反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是人类社会面对的重大课题,与贫困做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关注消除饥饿的绝食行为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价值在内。

    这对我国来说也不无启示意义。据世界银行的初估计,我国家庭中最贫困的10%人口2003年的平均收入比2001年降低了2.5%。这事实上告诉我们,我国一部分人口的收入出现了下降——尽管总收入在大幅度上升。这表明,富裕人群变得更加富裕是以最贫困的人群为代价的。而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不平等是发展中国家中恶化最快的,而这种伴随着改革与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不平等,使部分人无法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贫富差距变得令人难以接受,政府的基础就会削弱。必须明确,如果只有少数地区、少数人口和少数阶层能从市场转型和经济增长中获利的话,人们对不平等的忍耐力就会降低,不满情绪迟早会爆发。事实上,就笔者的观点,我国与贫困人口相关的问题至少有两个:一个是贫困人口不减反增、弱势群体生活处境困难的现实,另一个就是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那么,对关注消除饥饿的绝食行为的理解,不能止于“行为艺术”。

    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现在的危险并不是富人更富,而是穷人更穷。前欧盟驻关协大使保罗?张万亭曾直言,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富人的快速发展,但对穷人却不是,“影响中国未来的是穷人问题”。拉美的教训是,在总体财富增长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就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群体享受不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一旦这个庞大的群体被排除在发展之外,那么这个社会很可能会孕育危机,经济也往往无法持续稳定地发展。那么,笔者之所以认为消除饥饿的“绝食”关乎权利,是因为整体社会福利提高是我们接受不均衡发展的底线。也就是说,消除饥饿的“绝食”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存权和平等权的认知,在这点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绝食24小时呼吁消除饥饿,对我们来说,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