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是防疫,心里是生意

2009年11月11日 08:40   来源:千龙网   李星文
    前两天,一则“防甲流口罩在天津研制成功”的消息备受关注,消息称这款口罩目前已经过国家流感中心检测。但是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日前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他们没有检测过防甲流口罩。舒跃龙还指出,所有口罩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针对“防甲流口罩研制成功”一事,卫生部表示,目前市场上宣传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功能,对防控甲型H1N1流感并无特别显著功效。

    两个权威部门先后表态,公众恍然大悟:一是所有的口罩都有一定的防甲流功效,二是所谓“防甲流口罩”并无特别功效。在甲流疫情不断蔓延、公众盼特效药具如大旱之望云霓的时刻,“防甲流口罩研制成功”的消息是多么的鼓舞人心。可这竟是一条一天之内就归于破灭的假新闻,这就让人有些沮丧。那么这条消息是如何出炉的呢?是有关人员在关心则乱的心态中摆了乌龙,还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炮制虚假概念?

    在下结论之前,不妨再看一条消息:近日,卫生部门向公众推荐了几种预防甲流的中药药方。这个药方本来是建议推广的,但到了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卫生院就成了“必须购买”。卫生院和某些学校暗通款曲,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自己配制的中药,学生如果不买,连校门都进不去。谁都知道,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研制出抵挡甲流万无一失的特效药,而苟堂镇卫生院强推六味普通的中草药,又是何居心?

    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其中关窍:当事人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在如火如荼的防疫形势下火中取栗,大发其财。就像股市中的庄家擅长炒作概念拉抬股价一样,市场中也总是活跃着一批触觉灵敏的“营销专家”。他们总是能抓住公众的贪婪念头或者恐惧心理,创造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他们总是宣称能满足某种十万火急的需求,但公众想要印证、检测其实际效果却难上加难。比如说“防甲流口罩”,你不能说它没有防范作用,可它的确没有特别作用。而且,就算使用者得了甲流,也很难证明是因为口罩失效所致。苟堂镇卫生院发的那几味中草药同样如此。更加可恶的是,它还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学校的行政力量,在忽悠群众的基础上强行推销。

    今年大热的电视剧《潜伏》中,中统局特务谢若林曾经有句描述国民党官场的断语:嘴上是主义,心里是生意。与此相类似,以上两起事件中的当事人可谓是:嘴上是防疫,心里是生意。“生意”意识的大行其道曾经使中国的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然而“生意”意识的过度渗透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在好多时候,公权力因之而扭曲变质,公共服务行业效率低下,教书育人者认钱不认人,救死扶伤者见死不救,等等。

    在医药行业中,如果“生意”意识彻底覆盖了职业道德,公众将被推到生命健康无法保障的境地中。之前,公众已经领略过媒体发布的种种虚假医药广告:报纸上有对疗效夸大其词的“灵丹妙药”,电视里有群众演员扮演的专家“循循善诱”,就连那些真正的大明星也不爱惜羽毛,拿了钱就敢信口开河。虚假医药广告既是信息污染,也是社会毒瘤,可它毕竟是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稍有社会阅历的人对它总是心存警惕,而“防甲流口罩”是以重大医药新闻的面目出现的,“卫生院的中草药”是以卫生部推荐的面目出现的,也就更有欺骗性和蛊惑性,令人防不胜防,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炮制概念发甲流财比虚假医药广告更加可耻、可恨。

    大疫当前,医药工作者本该与公众齐心抗击甲流,其中的一部分人却浑水摸鱼,这既是医德丧失的表现,也是对防疫大局的干扰。对这类人,除了道德谴责外,还应当予以行业处罚或者法律问责。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