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发布了《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这份重要的文件中,许多政策口径发生了较大转变,“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如期加入,而“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一提法则淡出,并首次提出“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11月17日《经济参考报》)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曾明确提出,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可以说,央行出台的这份报告贯彻了中央精神,也表明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将向中央提出的“调结构、稳增长”方向转移。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是全年经济工作的主轴。在保持整体物价水平平稳的前提下,“调结构和稳增长”的工作重心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央行必须建构与之相协调的货币政策,在必要时进行宏观的预调微调,同时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唯有这样,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趋动力方能增强,平稳较快的发展步调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
因此,央行报告特别提出,要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做到有保有压,保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这可以看出,一系列的政策举措都是围绕“调结构、稳增长”的具体目标导向安排的,特别是“有保有压”的政策方针,对于维护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此前曾有分析文章提出疑问:下一阶段,央行如何灵活运用市场调节操作?差别准备金政策是否有可能调整?……对于这些问题,本份央行报告并没有明示。笔者认为,货币政策需不需要趋向宽松,应服从于整个“抑通胀、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工作重心以及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情况。
此外,央行近期大幅增加1年期央票发行量,目前只能看作央行的技术操作,央票的增加与释放宽松政策讯号尚没有必然关联。当下,原有的以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经济增长战略必须转向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向上来,央行也必然会在这方面进行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这才是观察货币政策松紧的“瞭望口”。
总之,央行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重心将转到“调结构、稳增长”的方向上来,无论信贷投放、融资管控、利率引导等货币政策操作手段,还是货币投放供应量等宏观政策框架,央行都会有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执行政策的力度和节奏也应该是稳健的,而不是“急转弯”。由此看来,国家政策支持的农业建设、中小企业、节能减排以及保障房建设等领域有望得到金融支持,而房地产和高耗能等行业恐怕一时间难与“宽松”结缘。(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央行首提预调微调货币政策 稳定物价任务降级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