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改革局副局长刘文炳称,中央企业的数量已由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减少到目前的117家,同时,央企规模明显扩大,运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布局结构也趋于合理。(11月15日《证券日报》)
减少数量是央企重组重要的一步,也是必然的一步。要提高央企运行质量,进一步推进央企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就必须以组建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为契机,加快央企重组,适度减少央企数量。
近些年来,央企的改革重组也是按照这个思路一步步进行的,并一再被重申——国资委相关负责人甚至每次谈及央企调整,几乎都提到要减少央企数量。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我国在央企的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央企数目也确实有所减少。但可惜的是,尽管央企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却并没有相应的实质性提升。虽然央企大多实力雄厚,不少央企也迈入世界500强,但其中大部分还是基于垄断特权在经营。
为何整合之后,央企的“质量”仍上不来?当然,减少央企的数量并没有错,它是改革的目标,也是央企做大做强的一种手段。问题是,在减少央企数量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收缩它的垄断范围,破除其经营特权,让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刀实枪地锤炼,反而是给予那些留存下来的央企以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政策性资源。
正是因为有了权力护航,央企迅速实现了“做大”的梦想。可是,由于缺少市场和竞争的磨砺,大多数央企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所固有的成本高企、效益低下乃至奢侈浪费与腐败现象一直难以得到有效治理。而“做大”,实质上也只是加强了自身的垄断程度,而不是竞争力的加强、实力的飞跃。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现在央企的数目的确在减少,但是业务总量却在不断地增加,变得更加庞大。在一些主要由央企经营的关键领域,民营资本不仅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同等的进入条件和竞争条件,甚至连生存都变得愈加艰难。
“大而欠强,少而散核”——这是央企目前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央企重组的思路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必须要跳出以往那种“做大做强”的垄断模式。也就是说,在加快央企重组、适度减少央企数量的同时,还应不断收缩当前的垄断经营范围,以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防止垄断规模的继续扩大。(郭有信)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