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更多地“藏汇于民”——日前在北京举行的新浪金麒麟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称,中国未来可能将更多的资源分配转向民间。“所谓‘藏汇于民’并不是老百姓把外汇藏到自己手里,而是有自行决定运用外汇包括投资外汇等机会。”周小川的讲话发表几小时后,“央行放出进一步放松外汇管制的信号”的消息传遍了电视和网络。(2011年第43期《中国经济周刊》)
实际上,“藏汇于民”并非一个新的话题。“藏汇于民”这个概念最早在2006年由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公开提出。当时对藏汇于民的解释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够合理的外汇储备。然而,藏汇于民从2006年提出到现在,却一直未能真正实现。
对“藏汇于民”最坚定的反对意见来自政府外汇管理部门和一些专家。他们的理由是,如果“藏汇于民”,就不可能集中财力办大事,中国需要引进的资源、技术等,将会缺乏强有力的外汇后盾,这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安全不利。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虽然代表国民财富,但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百姓的钱。
特别生动的是,一些专家和官员还用了一个比喻,认为“银行、企业和个人在当年将外币卖出时已经获得等值的人民币收入,人民币升值之后,在降低进口成本、增加投资收益等环节也获取了巨大的收益,肉已经‘烂在锅里’了”。对于外汇储备这块肉是如何“烂在锅里”的,不甚清楚,只关心已在锅里的“煮熟的鸭子”会不会飞掉。
从理论上讲,由于外汇储备都是中国百姓的钱,百姓也有权处理这些钱。如果让政府方面控制的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增长,那么政府方面就只能购买美元、欧元或日元产品,长此下去,很有可能导致中国的“金融战败”。
这并非危言耸听。中国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却只能看着最大的债务国(美国)的经济更上一层楼。这种与常规经济大相径庭的现象,恰恰是美国在金融战场上打败中国所致。中国过多的美元对外债权致使美国只需玩弄汇率就可以轻易减少债务负担并扼杀中国国力,这很有可能导致中国陷入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
在国外,日本和德国官方只持有部分外储,严重贬值发生的几率较小。近些年,日本推动向“民间储备国”转型,日本官方储备资产只占其对外资产比重的17.6%。日本还为国内居民创建了愿意“藏汇”的外部环境,使个人、企业、银行愿意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持汇、结汇、售汇。1980年日本修改《外汇法》,规定外币存款自由化、外币借款自由化,允许自由外汇交易。
而在中国,外汇储备话题已议论了10多年,国内一些地方也曾做过一些尝试,例如今年年初温州率先公布《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上海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两市均未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总之,中国的货币体制不进行改革,是不可能“藏汇于民”的。即使周小川宣称将来会更多地“藏汇于民”,充其量也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真正的出路是,政府方面应从市场建设上关注“藏汇于民”战略的落实和推进,而非空喊口号、不见行动。即便外汇不能直接由13亿国民持有,但也应逐步向企业开放外汇额度以应对全球市场变化,让企业为自己的投资负责,而无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越俎代庖。换句话说,政府方面只有创造更多的灵活有效的市场机制,尽快推出外汇产品,才是“藏汇于民”战略的根本举措。(邱林)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外储能否被民间“分掉”?
三万亿外汇很闹心?
谭浩俊:高额的外汇储备可否投向地方债?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