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方宗翰:“楼盘降价潮”宣告房地产业暴利时代终结

2011年10月29日 0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这样一个10月,北京建行部分支行上浮首套房利率,购房压力直接“砸”向一度支撑市场的刚需族;在这样一个10月,一线城市上海由品牌房企掀起了一轮降价潮,触动全国楼市神经;在这样一个10月,北京楼市继续呈现以“降”为大势的市场表现。(10月28日《新京报》)

    世事真是难以预料。自去年年初以来,中央连续四次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次比一次严厉,最后甚至使出了“限购、限贷、限价”这种史无前例的重拳,但是高挺的房价似无回落之意。有人感叹房价下跌难,原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又发声:“越限购的城市的房产你越得去买”,谁知话音尚未散去,上海、北京、深圳等限购最严的一线城市,却掀起一波楼盘降价的风潮。房价下跌的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让人咋舌。

    是最近各银行普遍上浮首套房贷利率这根最后的稻草压垮了骆驼?还是温总理“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的表态使开发商完全失去了顽强抵抗的信心?不得而知。但房价大幅下跌已经成为真真切切的事实。

    从大的方面讲,房价理性回归符合社情民意,也是中央调控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从房地产行业的角度讲,房价理性回归有利于楼市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房价理性回归打破了“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十几年来,我国房价少有回落,房地产业的持续繁荣和火爆,不仅使开发商赚得钵满盆满,也成为许多投资投机客攫取财富的乐园,“只要中国城市化建设不结束,房价就一直会涨下去”的说辞得到某些社会群体的认可。尽管房价已经高高在上,尽管中央调控政策三令五申呈不断收紧之势,但许多人仍然毫无顾忌地筹集资金投资买房。现在房价跌下来了,说明商品房同其他商品一样,其价格也逃脱不了有涨有跌的规律。房价下跌的事实,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投资风险教育课。

    其次,房价理性回归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开发商获取暴利的事实。多年来,开发商获取暴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开发商往往极力回避,不是推说地皮涨价、税费支出增加,就是强调人工材料费涨价等因素。这回房价首次下降,开发商就敢于将降幅扩大到20%-30%,而这样的降幅肯定与开发商真实的住宅建设成本还有一定距离。换句话说,尽管下调的幅度较大,开发商仍然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可见,原来的高房价的确相当于开发商的印钞机,时下的房价下调还远称不上“含泪赔本大甩卖”。不过,现在房价降下来的事实表明,房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

    再次,房价理性回归消除了“老百姓买涨不买跌”的误导。这些年来,“房价越涨越有人买,房价越降越没人买”的论调比较流行,仿佛房价只有不断地涨,开发商的房子才能卖得出去,反之开发商的房子则很难卖出去。这次降价风潮反映的事实恰恰相反。据媒体报道,某楼盘房价下调前购房人寥寥无几;房价大幅下调后,尽管半夜11点开盘,仍有400多人前来选号购房。看来,不是房价越贵越有人买,只有适合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楼盘才能大面积地卖出去。或许这次楼盘降价,开启了开发商赚取合理利润的新时代。

    从总体上看,当前房价下跌仍属于少数开发商的销售行为,大规模的降价还远没有到来,认定楼市“拐点”还为时尚早。现在已经进入调控的关键阶段,我们一定要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不放松,坚持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引导楼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宗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王振峰:干扰楼市调控是藐视公众智商


     百姓不是松绑楼市调控的人质


     楼市调控要警惕“苦肉计”


     清晓:售楼处“全武行”,房产市场病态倍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民间资本心甘情愿专注实业    2011年10月31日
  • ·百姓如何面对经济消费的新时代    2011年10月31日
  • ·全球性债务重组开始    2011年10月31日
  • ·就欧债危机达成共识利好全球    2011年10月3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