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郝金刚:"铁老大"低头 消费领域"霸王条款"何时休?

2011年09月18日 06: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日前,铁道部发布消息称,从本月25日起,旅客火车票退票费标准调整。根据新的退票费规定,开车前,退票费由原来按每张车票面额的20%计收下调为5%,以元为单位四舍五入计算,退票费最低按2元计收。这是铁道部自1997年开始收取火车票退票费以来,首次对退票费进行重大改革。(9月16日《京华时报》)

    早在15年前退票费规定出台之初,不少旅客就对“铁老大”高额的退票费产生质疑。在公众质疑了15年之后,“铁老大”终于正式发布消息,下调退票费。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铁老大与旅客在“退票费”问题上的历史恩怨。2004年,郝劲松以退票时被收取2元退票费且无正式发票为由提起诉讼。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终审判决郝劲松败诉。2006年,律师李苏滨退火车票时被收取了20%的退票费。他认为,退票费应按《价格法》规定听证,否则就是“剥夺消费者监督权的违法行为”,于是提起诉讼。北京铁路运输法院表示,《铁路法》规定退票费由铁路主管部门规定,北京铁路局核收李苏滨2元退票费并无不妥,故驳回上诉。2008年,在北京西站退票时被收取了20%退票手续费的徐建国起诉铁路部门。他认为,收取退票费的规定在火车票正反面均未作说明,剥夺了消费者知情权和平等协商权。此案最终撤诉。2011年,市民褚朝新以555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张京沪高铁车票,退票费111元。为此,褚朝新委托律师对北京铁路局提起诉讼……

    其实,类似的恩怨和争议并不局限于铁路运输领域,在生活中的很多角落也经常能看到各种“老大”的影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可以选择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条款”、“规定”也多了起来,这其中就包括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不平等格式条款,也就是俗称的“霸王条款”。某些公用事业企业及在某一领域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惯于制定出一系列的“霸王条款”来限制,甚至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目前,在中国横行的“霸王条款”主要集中在四类领域中:一是电信、供电供水、公共运输等垄断行业;二是保险等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行业;三是商品房、家装、家具等高额消费品;四是旅游、中介等服务业。上述行业领域经营者制定出的“霸王条款”主要内容包括:合同制定方明确指出发生任何后果概不负责,极力为自己免责;在格式合同条款中只约定消费者的义务,不约定消费者的权利,限制或排除对方的正当权利;在消费者选择争议的解决途径时限制消费者的选择权等。不难看出,这些“霸王条款”的制定方是在利用其优势地位剥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利用单方面制定的通知、声明和店堂告示等,将不平等条款强加给消费者。比如,“商品售出概不退换”、“打折商品概不‘三包’”、“本店对此次有奖销售活动拥有最终解释权”等,就是很常见的“霸王条款”。

    市场竞争不充分,部分生产者和经营者仍处于垄断地位,是“霸王条款”产生的重要根源。要想根除“霸王条款”,就必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彻底打破垄断,弱化某些行业“老大”的传统垄断地位与垄断优势,努力促成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势力均衡”。

    换言之,如果消费者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霸王”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此外,对于个别自然行成的垄断行业,有关部门也应强化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企业行为,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无论如何,“铁老大”对于已坚持了15年的“霸王条款”有所低头当然是件好事,但潜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霸王条款”还有很多很多。对于所有的“霸王条款”,都不给它“抬头”的机会,岂不更好!如果有一天,所有“霸王条款”的制定者都低下了“高贵”的头,我们的生活和消费环境一定会更加和谐!(郝金刚)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

 

  火车票退票费由20%降至5% “霸王条款”终低头

 

  相关评论:

 

  降价,是解决京沪高铁上座率不足的唯一办法

 

 

  高铁降速降价是科学务实之举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