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白:发改委的罚单能否遏制银行的“收费狂欢”?

2011年08月22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改委对银行违规乱收费开出了罚单。昨日发改委公布,对于7月1日后仍违规收取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的银行给予严厉处罚,对于性质严重的、擅自修改发改委文件的中信银行总行、兴业银行总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分别处以罚款200万元、200万元和180万元。(新京报)

    对于银行的“流氓收费”,公众早已见怪不怪。但发改委对银行开罚单却是头回听说。看来这次发改委动真格的了,这张罚单能否真正唤醒银行的“羞耻心”,我们仍需观察。

    今年3月,银监会、央行、发改委明确要求,银行从今年7月1日起取消11类34项服务收费,其中包括密码修改手续费和密码重置手续费。哪知到了7月,却发现银行成了“整容医院”,不少项目改头换脸照收不误。银行狂妄骄横的气焰可见一斑。

    按照银行的解释,违规收费的原因是对政策解读失误,称注意到了《通知》中的密码修改费和密码重置费,但是,由于密码挂失费没有被明确提及,所以没有进行免除。但是,在通知下达时银行为何不提出疑问,而是选择悄悄收费?银行在收取费用的时候为何不琢磨一下收取密码挂失费是否违背《通知》规定?"全球最赚钱银行"真有这么笨?

    我们对银行的传统概念已不复存在,银行已不再是国家为公众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的机构,已演变成了纯粹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但是,它还拥有官方背景和垄断地位,这麻烦便大了。原来的优点丧失殆尽,而原来的弊病一样不落。现在,银行的收费到底有多少项?恐怕连银行工作人员都说不清。有专业人士粗粗地统计了一下,大概有3000多项。如果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每项收费用100个字加以说明,便能写成一部30多万字的书,如此庞大的规模,谁能背下来?

    国内银行的利润目前已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两成多。中国银行业的利润从哪里来?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来自各项收费,也就是说是从广大的储户身上七费八费地盘剥而来。这边限制收费的项目还没落实,那边新收费项目又开始增加,于是一项限制收费的政策,最后演化为收费的“狂欢”。

    此次多家银行违规超期收费,是偷偷摸摸、悄悄进行,也不通知客户,事实上早已撕破了契约关系。银行的“店大欺客”早已被公众诟病。由于居于垄断地位,几大国有银行把持国家金融业的命脉,国内银行业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老百姓被几家银行多收了钱,也只能表示“很无奈”,苦水往肚里咽。银行乱收费,原因很简单,这只不过是垄断企业的垄断之弊间歇性发作的又一例证而已。收还是不收,一切体现着权力意志。

    国内银行被公认为全球最赚钱银行,但仔细分析其利润构成,发现它的有些钱赚得并不地道。银行“生财之道”有两个:一是“净利差”,二是眼睛紧盯老百姓的钱包。收费项目成“几何级数”增长,其中被银监会紧急叫停的“数钱费”更是成了国际银行业界的一大笑柄。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追求“赚钱”本无可厚非,但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窗口,赚钱并非其唯一目的。因此,银行在赚钱之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真正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不是依靠垄断地位向客户巧取豪夺。

    一直以来,银行想收费就收费,根子还是在于监管无力。银行赚的盆满钵满,只是钻了管理不规范的漏洞。我国银行业管理不规范突出地表现在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灭火式”的监管上:银行乱收费——客户意见大——银监会出面叫停——银行出台新的收费项目。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这种被动监管,注定了银行乱收费问题只能是“按下一个葫芦却浮起了更多的瓢”。此次发改委开罚单,可以说给了违规银行一记重拳。此前,无论是银监会、发改委或者央行,对待银行乱收费一直态度暧昧,银行当然有恃无恐。没有监管部门的暧昧态度,哪个银行敢把收费换个名称,照收不误。可见,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不能手软。


    发改委的罚单,是银行业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对其他监管部门是一个警醒: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经济处罚,都需“真刀真枪”,而不能“罚酒三杯”了事。(深白)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新闻:三银行违规收取密码挂失费 分别被罚180万至200万

 

    相关评论:监管者为乱收费辩护算不算大事

 

             违法收费的银行应向公众道歉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