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监管者为乱收费辩护算不算大事

2011年08月11日 08:12   来源:广州日报   椿桦
    教育乱收费算是个顽症,其症状主要表现在,压垮贫困家庭,或直接夺取穷人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你可知,这种人人喊打的顽症为何那般顽固吗?咱们听听一位教育官员的高论,或许会悟出点什么。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最近接到一些同学投诉,说是专升本考取湖南中医药大学时,校方要求每个学生缴纳一万元捐资助学费。电台记者为此采访了该省教育厅新闻中心主任李让恒,结果被对方“教育”一通。李主任反问:“这个事很重要吗?很大的新闻吗?”他坚称“一万块钱,不算大事”,其言语中不无鄙视成分。

    听到这番话,新闻从业者大概会觉得这不像是官员为乱收费辩护,而是媒体领导在教育记者如何判断新闻价值。这番高论从李主任嘴里讲出来,绝非信口开河。因为李主任就是干记者出身的,他担任过多年的《中国教育报》记者,其在教育领域的所见所闻大概足以藐视拿一万元乱收费当大新闻的记者。

    如今这年头,官员讲雷语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实话实说。实话说多了,雷人程度自然就会逐渐降低。想想看,教育乱收费真的算大新闻吗?在中小学,择校费、捐资助学费,那可是广泛且光明正大地存在着的,人们早就习以为常。甚至官方都公开承认这些是乱收费,但它们却“乱”得既符合“国情”,也非常“公平”。有位官员就曾讲过,择校费是调节公平的杠杆,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是目前的国情。

    择校费与捐资助学费对普通群众来说,是大钱,显然也是大事儿;对某些官员来说,一笔这样的收费,也就相当于一顿饭钱,所以不算大事。至于补习费、校服费、伙食费、电费等这些小钱,就更不算个事了。国家各部委针对教育乱收费所发的通知,估计可以绕地球几周了,目前来看,通知只是告知一声罢了,今后还将不断发下去。这样想来,乱收一万元捐资助学费的确不是新闻。湖南这事之所以成为新闻,完全有赖于李让恒先生的高论。

    话虽这么说,但声讨的网民还是很多的,这说明大家把官员力挺乱收费当成了大新闻。其实套用李主任的话说,官员挺乱收费也不该是大事。起码,对乱收费嘴上喊反对内心却支持的官员,不在少数。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二级公路收费站长期违法存在着;为什么拖车费可以“天价”;为什么银行收费项目多达3000种;为什么殡葬事业让人越来越死不起……

    一切都是利益惹出来的。利益的背后,是利益共同体。讲出大实话的官员,讲了也就讲了,不必担什么风险——可快速复出,也可以“临时工”论处,是有保护的。最新消息说,湖南省教育厅否认李让恒是该厅新闻中心主任,称其只是外聘人员。而网友搜索的资料显示,李让恒确为该厅新闻中心主任。其实在这里,李的身份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说了实话。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延伸阅读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