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011年03月15日 09:4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刘 瑾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产业发展的立足之本。

    中小企业是产业自主创新最重要的生力军。20世纪90年代,包括微软、思科等小企业,仅用数年时间就成长为IT巨头,其关键就是宽松的市场准入、完善的金融服务、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所构建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目前,我国也涌现出不少创新十分活跃、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技术中小企业,但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诸多障碍,创新环境亟待改善。如,市场准入门槛高、手续复杂;小型企业的贷款覆盖率不足20%,融资仍然困难;创新人才匮乏,难以满足创新的需求;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企业之间力量分散,单打独斗,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下;一些地方盲目争投资,甚至用行政命令指定产业发展重点、技术路径,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了技术和投资风险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出现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利润偏低、劳动者收入难以大幅提高等现象。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要真正让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改善中小企业的创新环境,从政策、资金、人才、组织形式等多方面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为其“扶上马”。必须尽快转变“求大”的传统观念,着重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为其发育和成长营造环境。政府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难,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到实处。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树立支持自主创新的理念,强化政府采购、应用示范、购置补贴等需求侧补贴。尤其要避免行政指定产业技术路线和规定发展重点的弊端,加强产业发展动向信息服务,让企业自主选择创新策略,依托市场不断提高竞争力。

    银行要从单纯扩张资产规模向为中小企业服务转变,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消除行业垄断和体制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创投风投领域并规范发展,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市场机制。

    其次,为其“送一程”。加快教育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产、学、研、用四个环节密切合作的渠道和机制,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在基础领域可以设立专门奖项,改变以往只注重系统和平台的做法,重奖在“前端”领域,尤其是关键元器件和原材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使他们安心扎根“前端”领域,创造新的业绩。

    究其根本,要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向企业扩大开放。同时,创新企业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形成产业联盟、技术联盟。在行业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上,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科研院所的做法,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进来并加以规范。

    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中小企业应把握良好机遇,借助高速成长的本土市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产业自主创新道路,为我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刘瑾)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