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辉:以科学理性态度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12年01月22日 06:53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方正辉,男,《光明日报》副总编,2011年中组部、中宣部和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领导干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学员。

      (光明日报社,北京  100062)

    [摘要]

    文化产业既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又有文化产品生产的特殊规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重视文化发展规律;重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重视民营企业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同时需要因地制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与市场;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C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11)06-0061-03

    在过去30多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道路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践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简单而深刻的经济规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中,要寻找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就要广泛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破解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也要从这些理论创新中寻找力量;迎接文化建设的机遇和挑战,更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和贯彻这些理论精髓。

    文化产业既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又有文化产品生产的特殊规律。然而,各地发展文化产业中两种规律互相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倾向也值得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广泛关注,但越是在这样形势下,越要保持理智和冷静,要防止“文化大跃进”倾向,防止大起大落后挫伤发展的积极性。全社会应少几分冲动、多几分理性,让文化产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稳步发展,实事求是快速发展。

    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更加重视文化发展规律

    调研发现,不少地方以抓工业和经济的习惯做法发展文化产业,注重政府投入资金和土地,把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放在土地政策的优惠上,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的支持和投入,文化产业就发展起来了,像制造业和工业园区一样,集聚在一起就可以产生规模效益。

    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产业,精神值得肯定,但要防止简单化和一哄而起。文化产业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来说,文化产业是以若干个具有创意、创造、创新能力的人作为基本的生产单位,关键是人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片面强调有形的投入,忽视文化的特性,文化产业就“有形无神”;片面强调土地的投入,忽视文化的内容,许多文化产业园区就形成“有园区,无文化”的通病。

    文化产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内容和本质完全不一样。例如,入住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工业园区的主体是产业工人,而文化产业园区是创意人才和艺术工作者,由此带来的文化需求和相应的服务也不相同。工业厂房是标准化的复制,生产和生活可以分开,而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意本身是个性、个体、个人的,文化人的生活和创意融为一体。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留不住人,甚至变成空城,就是没有把握文化自身的规律,没有适宜的环境和服务,没有形成激发创意的土壤和氛围。仅靠一个孤立的园区、孤立的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只能形成一个产业孤岛。

    美国硅谷的成功就是对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当一个点子和概念产生后,在投资体系中能找到相应的支持,从天使投资到风险投资再到资本市场,很符合创新企业诞生、成长、成熟的全过程需要。发展文化产业要深入研究文化企业的特殊需求,为文化企业量身定制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把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文化载体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文化的特性,甚至要更加重视对无形载体的投入,对孵化文化创意的要素真正给予支持,这样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才有生命力。

    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要更加重视市场的积极作用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一提法有别于在经济领域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因为考虑到文化产品的商品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不同运行体制。这恰恰表明,发展文化产业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不是相反。有的人认为,发展文化产业还是要政府主导,强调政府办文化,对政府“管”文化与“办”文化的职责没有理清,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必须强调:产业必然是市场主体引领的,政府要做的是宏观指导,而不是参与甚至主导微观生产。这种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在文化产业领域尤为重要。

    据统计,现在全国各类文化产业园区达到上万家,其中大多数是政府主导的制造业模式。有的民营园区运营商预言,经过新一轮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园区的高速建设,三五年后将有一大批“烂尾园”难以为继。目前,中国的动漫年产量已达22万分钟,2010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漫生产大国,但数量的狂飙突进并没有带来质量的大幅提升,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动漫产品寥寥无几,有影响力的品牌乏善可陈,不少业内人士对动漫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生存现状深表担忧。许多动漫企业只能像“候鸟”一样到各地争取优惠政策,靠政府补贴生存。我国第一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四川)发展基地经过几年运营后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有关研究表明,政府政策设计的主要着力点应放在培育适宜动漫产业发展的商业市场环境、激发动漫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初始条件以及确保促使初始产业集群形成所需的自发动力上;动漫产业要持续良性发展,必须走市场化道路。

    从中国文化产业过去8年的发展历程看,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厘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限,这是我们党的又一大重要理论突破,也使得文化产业实践喷薄而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壮大,2004年至2008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现价)为23.28%,高于同期GDP增速近5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现价)更达到24.19%,高于同期GDP增速近1倍。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达到11052亿元。

    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转变职能,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文化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要改革政府包办一切文化的状况;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这才是真正的影响力和占有率;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主要依靠市场来吸引,才能实现资金使用的高效和可持续。近年来,由于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卓越表现,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突出,在一定范围里出现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声音,似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就是“中国模式”的精髓。这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曲解,如果用这种思想认识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是非常有害的。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发展民营企业

    近年来,国务院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陆续推出一些明确的鼓励政策,降低准入门槛。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的亮点之一也是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要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六中全会再次提出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从政策层面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并降低了准入门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认识还不完全一致,一些重要的政策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玻璃门”、“弹簧门”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民营文化产业园区运营商呼吁国民待遇,享受与外资文化园区和国有园区运营商同样的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对通过“资源整合”、打造“文化航母”、扶持当地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很重视,对扶持文化微小企业重视不够、力度不大、建树不多。其实,在文化产业格局中,应该有颇具竞争力的“文化航母”,但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微小企业,比如个人工作室、“夫妻店”等“小舢板”。遍布于民间的、草根的、微小的、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是文化创新、创意、创造的源泉,是文化产业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通过重组、兼并,甚至“划拨”,组成大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做几个“精品工程”,容易看到成果。对广大文化微小企业的培育和服务却是慢功夫,短时间难以看到效果,但它涵养了真正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国电视剧产业70%以上的资金是社会资金,电视剧年产量达到400部、14000集,而且还涌现了不少深受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如果没有多年来的开放和扶持政策,没有民间大量民营文化公司的涌现,那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局面。

    文化“走出去”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目的之一。这既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需要,也是开拓文化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检验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发挥好市场的作用,调动起民间力量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走出去”才能更加有效。关键是要改革、重构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主要通过市场主体、市场渠道、市场竞争实现走出去。

    政府在打造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方面要发挥鼓励和引导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应努力创造公平、法治、宽松的竞争环境,保护和调动市场的创造性、积极性,这是广大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文化微小企业成长的沃土,是市场活力和人才成长的关键。

    四、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依据我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应达到4万亿人民币,但实际上只有1.1万亿元。这说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也说明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各不相同,同属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和产业特色也各不相同。发展文化产业特别要强调根据国情、省情、地情,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科学规划和发展战略。

    目前,动漫和影视产业似乎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主体。其实动漫产业并不适合全国遍地开花,应从当地的客观条件出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科学、准确、符合实际的决策。例如,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在政府扶持和推动下获得长足发展。山东省手工艺行业共有企业43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万人,2009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其中,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带动150万农村人口就业,创造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找准特色定位,把握好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因地制宜,文化产业就有可能超越经济条件的限制,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湖南经济并不发达,但有湖湘文化的底蕴、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有文化产业领军人物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湖南成为全国公认的文化产业排头兵。再如,并无区域优势的甘肃《读者》杂志把握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不断创新,书写了许多传奇,如今已经运用资本手段整合发达地区的出版企业。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2010年初,曾经风光无限的江苏镇江“世纪巨蛋”被拆除。短短十年,所谓的地标性建筑、城市名片、文化景观、庞大的产业链等等都走到了末路。“世纪巨蛋”的破碎,成为对急功近利的巨大讥讽。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努力追求跨越式发展的今天,让我们记取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