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叫板美国背后的权力制衡

2011年08月17日 07:0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刘洪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和美国当局的博弈还在进行,这是否也是一场闹剧,又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标普破天荒调低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后,美国财长盖特纳难掩愤怒,指责标普计算方法“令人震惊地缺乏常识”,作了“极其糟糕”的评判。总统奥巴马则强调“不管哪个机构怎么说”,美国永远是A A A级国家。言外之意,美国的A A A评级,标普可以不信,但美国政府信。

    当然,对评级机构感到愤怒的,也并不只有美国,在意大利,对于穆迪和标普的警告,意大利警方甚至突查了这两家公司驻米兰的办事处。对于希腊等国频繁遭遇降级,欧洲领导人更是怒火中烧,欧盟委员会巴罗佐曾痛斥,评级机构对欧洲国家有歧视。

    可以说,每当经济动荡时,总是评级机构和政府间斗争最厉害的时候。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前后,则是评级机构被动挨打。它们被指责错误评级,罔顾风险,诱导投资者,成了危机始作俑者之一。美国国会相关调查委员会报告认为,正是评级机构的过错,导致金融机器“关键齿轮”出现失灵。

    但风水轮流转,被政府棒打的评级机构,两年后却卷土重来,并对高高在上的政府发起了猛攻。目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导火索就是2009年底惠誉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 -降至BBB+,引爆希腊债务危机,从而使整个欧洲疲于奔命。

    欧洲人指责评级机构对欧洲“有歧视”,至少是冤枉了标普公司。在穆迪和惠誉仍给予美国A A A信用评级时,标普8月5日挺身而出将美国信用评级由A A A降至A A +,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失去顶级评级。全球股市暴跌,蒸发金额至少数万亿美元;此外,奥巴马政府蒙受羞辱,有议员甚至要求财长盖特纳引咎辞职。

    在全球评级领域,穆迪是老大,标普紧随其后,惠誉列第三。前两家是纯美国公司,惠誉股权虽为一法国公司控制,但其在伦敦和纽约各设一总部,仍被更多冠以美国公司。但西方公司向西方发难,尤其是美国公司还跟美国政府叫板,所为何来?

    标普的解释是,公司有责任感,真相必须指出来。因此不管奥巴马政府如何“沟通”,不管有多少压力,标普始终不为所动。当然,标普也肯定知道,此举可能引起的反响。除了奥巴马政府会暴跳如雷外,向来与白宫友善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尖刻指责,评级机构此前劣迹斑斑,有何资格来评定美国主权信用。

    克鲁格曼的指责,就如同其总是攻击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一样,其实也夹杂着傲慢与偏见。标普就很委屈: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标普等评级机构忽视风险,引来外界一片指责;现在标普勇敢指出了风险,有一些人仍不依不饶,认为是它导致了股灾。真是说假话有错,说真话也难。

    其实,标普也不必太委屈。白宫的反应,正显现了掌握金融制高点的评级机构的巨大影响力。因为对一国主权信用评级降低,直接后果是该国融资困难;融资难度增加,信用评级更加糟糕。正是这种恶性循环,使希腊陷入了几乎万劫不复的深渊,也让其他欧洲国家岌岌可危。即使最强势的美国,在评级面前也难掩脆弱。

    困难之际,任何一个国家所期望的,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有助于鼓舞信心,渡过难关;但评级机构的行为,却更像是“落井下石”,虽可能说出了真相,但也打击信心,摧垮希望,其不得人心也就在所难免。为维护自身的面子,也为了避免政治打击,被降级的对象对评级机构予以批评、指责乃至反攻,也就在情理之中。

    丢了面子的政府会有所报复,但也不至于过度报复。以美国为例,政府怕评级机构的负面评价,评级机构怵政府的监管大棒,实质是华尔街和华盛顿的相互制衡。拥有政治资源的华盛顿,决定着华尔街的亏盈,乃至关键时刻的生死;但缓过劲来的华尔街,也掣肘着政府能否正常运转,乃至影响着政治家的政治生命。

    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其中有剑走偏锋的标普,也不乏和稀泥、装糊涂的穆迪和惠誉,后两者之所以维持美国A A A评级,更多是“强龙难压地头蛇”现实写照。只有愣头青标普,以“职责所系”为由当了出头鸟,也出了风头,赚足了眼球。标普揭开的,可能就是国王身上的新衣,尽管这件新衣到底有没有,许多人许多国家其实都知道,只是它们不愿意面对而已!但有一天,终于有人大声说出了真相,原来美国没有了A A A评级,震惊、震撼还是在所难免。    

(责任编辑:胡可璐)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