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令西方发达国家陷入全面的经济衰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也受到严重冲击。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首都经济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国际金融危机给首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就业形势也面临严峻考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北京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北京着力打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园区、金融街和CBD等六大高端企业聚集区,经济增长驶入了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态势,年均增长多年保持在两位数。北京的产业结构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较接近,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70%。地区生产总值的87%来自十大产业,除工业属于第二产业外,其余九大产业均属于服务业。
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北京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标需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金融、科技、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总部经济。2010年汽车、电子及通信设备等现代制造业占工业收入的44%,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北京最重要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具有跨越式发展的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迅猛,近4年来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建筑业,教育业,批发与零售业发展平稳,年均增速在12%~15%之间。工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不稳定、起伏较大,年均增幅低于10%。
近年来,北京市人均消费支出成直线上升态势,消费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尽管北京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较高,2010年北京市商品进出口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是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198%,远远高于全国49.7%的水平。然而,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省市截然不同,贸易并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作为一个消费型城市,北京的进口需求十分旺盛,商品进口额是出口额的4倍,货物贸易逆差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北京的服务贸易顺差增长很快,却不能完全冲抵货物贸易的逆差,因此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净值为负数,对外转移支付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3%。
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主要产业的传导机制
金融自由化、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和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使得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各国经济的外部依赖性和金融危机的易感染性,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是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而各国反危机的政策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本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波动。
国际金融危机最直接的传导机制是国际资本流动。金融自由化浪潮为资本流动扫除了障碍,全球资本流动的规模远远超过贸易规模,例如外汇市场的年交易额是全球贸易额的2000多倍。短期资本流动加剧了金融危机国家的流动性缺失,导致汇率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并跨境传导,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是货币风险国际传导的主要渠道。金融市场是易感染主体。一国的金融危机往往导致他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心理恐慌,引发信贷紧缩或市场抛售行为,促使金融危机跨境迅速蔓延,这就是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国际金融危机还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传导。特别是那些至今还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发展中国家,短期资本以及证券形态的资本流动受到较大限制,国际贸易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传导渠道。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泛滥,推高了证券、房地产价格,在资产证券化浪潮中衍生产品过度创新,对冲基金高杠杆运作,导致虚拟资产量价极度膨胀,酝酿了市场难以承受的金融泡沫。泡沫破灭首先引发流动性危机,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或收缩对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失业增加,消费需求下降,企业生产和销售大幅下降,实体经济很快被拖入衰退的泥潭。国际金融危机经历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和信贷市场危机,转瞬之间就演变成为实体经济危机。
2009年1季度北京工业出口值同比下降26%,出口减少打击了工业,而且拖累了为生产服务的信息、计算机软件、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仓储、建筑等行业。这些行业在2009年2季度出现较大的负增长。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使得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担忧加剧,消费支出下降,生活服务业增幅下降。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增幅仅为6.1%。运用统计方法剔除季节波动因素后,如果按照金融危机前三年的经济增长规律正常运行,2009年上半年北京地区的产值应该远大于实际值。金融危机给北京造成的GDP损失率高达9.4%。受到外部冲击的强大干扰,北京十大产业在金融危机之后都偏离了原来的增长轨迹。金融、房地产行业受益于贷款扩张的反危机政策,获得了新的机遇,产值增长更快,不过波动更剧烈、更不稳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教育产业因为远离贸易、资本流动等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自身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加上危机后中国政府出台鼓励创新的新政策,几乎没有受到不利的影响。教育是这场危机中唯一没有出现下降的行业。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大幅放缓,实际产值与危机爆发前的预期产值相比,减少幅度约为20%,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受到的冲击最严重。幸而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及时有力地出台经济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各行业迅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于2009年年底逐步企稳向好。到2010年年底,批发零售、商业服务和信息计算机软件业高速增长,增长速度超过15%,进出口贸易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应对危机冲击
实证分析表明,北京的十大产业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值下降最快的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建筑业。紧随其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负面影响较大的产业还有批发与零售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上述五个产业都是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当工业生产笼罩在厚重的阴云中时,它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就工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言,国际金融危机给这几个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金融危机冲击了中国低附加值的出口工业,中国政府制定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主要运用于基建和改善民生方面,强调引导自主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北京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储蓄业、现代制造业、房地产业原本就在全国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植使之如虎添翼,收获了显著的正面影响。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出路在于增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弥补国外需求的减少。我国政府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拉动内需,以期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减轻到最低程度。十大产业振兴规划,4万亿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并行,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稳定出口政策和扩大内需政策,带有鲜明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性,在提高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同时,加速了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市政府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目标需要,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金融、高科技、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各产业受到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程度,以及着眼于长期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因地制宜,突出了投资重点。2009年、2010年北京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58.4亿元和5493.5亿元,同比增长26.6%和13.1%,其中超过90%的资金投向服务业。此外,按照投资额排序依次为交运仓储、制造业、公共设施、电力燃气水、计算机软件、文化体育和娱乐、科研地质勘查、教育。其中,现代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是北京市政府投资的重点,政府颁布《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2009—2012年)》及《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任务分工》,吸纳社会滚动投资1000亿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投资近2000亿元,将用3年时间把北京市建设成为信息枢纽和互联网中心。□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的中期成果,项目编号09ZDA05)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