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施“攻坚”,实现“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不仅需要深化思想认识,明白“攻坚”意味着什么(见1月24日“思想纵横”栏目刊发的《“攻坚”意味着什么》一文),而且需要提高能力水平,知道“攻坚”需要什么。
“攻坚”需要气概,一种勇往直前、压倒一切的气概。“攻坚”面对的是“硬骨头”,没有一点勇气和气势是断然不行的。以红军长征途中攻占天险腊子口为例:当时,敌军占据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兵力上又数倍于我。直观地看,红军攻占腊子口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并无胜算。但是,红军毫不退缩、迎难而上,最终赢得了胜利。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一奇迹,就是因为红军身上具有一种敌军所没有的勇往直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进入新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冲破许多思想禁区,战胜无数风险挑战,同样伴随着一种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初,不论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不论建立经济特区还是建立股票市场,都面对着计划经济模式和传统观念的强大阻力。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号召全党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他说:“干革命、搞建设,都需要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正是因为始终具有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我们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攻坚克难、凯歌高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今天,我们进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同样离不开这样一种英雄气概。
“攻坚”需要智慧,一种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智慧。“攻坚”需要勇气和气势,但仅有勇气和气势是远远不够的。“攻坚”需要敢于面对面、硬碰硬,也需要讲智慧、出奇兵。在攻占腊子口的战斗中,红军正面强攻未果之后,就改变战术,采取正面佯攻、迂回侧后、突然袭击的办法,从而击溃了敌军,攻占了腊子口。应该说,这场战斗的胜利不仅是英雄气概的胜利,而且是军事智慧的胜利。战争年代的“攻坚”需要智慧,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攻坚”同样需要智慧。“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百废待兴,人心思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显露,但思想禁锢依然严重。怎样才能实行改革、革除弊端,建立一种能够更好地推动国家发展的新体制?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富有智慧的做法:通过推广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展农业生产的经验,在全国搞起“大包干”;借鉴一些国家发展经济的做法,引入外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建立陕甘宁边区的经验,设立经济特区。这几招“好棋”一出,很快就取得了成效、打开了局面,推动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今天,我们进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同样不能不讲智慧和策略。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攻坚”任务在前,不容退缩,需要研究。我们惟有发扬勇往直前、压倒一切的气概,运用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智慧,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才能打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