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27日 08:31   来源:南方日报   郭楚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能在抑通胀、调结构和稳增长中取得较好效果,能在较大程度上兼顾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1年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明智的选择,将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历史经验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搭配,能在抑通胀、调结构和稳增长中取得较好效果,能在较大程度上兼顾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将短期目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和长期目标(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遏制通货膨胀,严控产能过剩,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要求我国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研究如何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发挥财政政策“调结构”的作用

    积极财政政策在调整结构、保持增长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和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使经济在更均衡、更合理的基础实现增长。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近年来,地方政府纷纷设立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迅速增长,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为遏制债务风险,必须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部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瓶颈”约束不仅与以前出现的历次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失衡有关,而且将对“十二五”时期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

    增加对民生领域支持。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对通胀的承受力,特别要完善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补贴,减缓通胀对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此外,还要加大在公屋建设、医疗改革、教育、文化等民生建设领域的开支。通过上述财政开支的作用,将更好地缓解因货币政策收缩所产生的负效应。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结构性加、减税等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加大惠农财税政策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持粮食进口企业扩大粮食进口,以平抑粮价;通过减税等举措以有利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了稳定外需,可以基本保持目前的出口退税政策,以有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出台鼓励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努力提高消费率。

    通过货币政策调控“流动性”总闸门

    笔者认为,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应抓以下几方面:

    及时调节货币供应量,满足经济发展对货币供应的合理需求。截至目前,我国广义货币供应(M2)已达71万亿元,成为全球货币最多的国家。由于“流动性”泛滥,一些企业和投资者纷纷参与到屯地屯房行列中,不但导致通胀预期进一步上涨,而且也令一部分社会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失。通过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调控“流动性”总闸门,才能让企业集中力量进行生产和经营,市场上的投机炒作行为也将有所收敛,经济才能平稳健康发展。

    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对运用国债项目资金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给予贷款支持;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支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督促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继续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优惠,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为改变企业过分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还要支持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发展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开发金融债券、住房抵押债券等新的货币市场交易工具;积极培育金融票据市场,使之成为企业和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配置资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稳步推进利率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支持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增加其资本金,提高透明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把由中央银行推荐上市,改为商业银行申请上市,中央银行提供金融监管信息。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按现代银行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要对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亏、资本充足率、内控制度的真实性进行全面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经营。大力支持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的合作,沟通信息,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作者系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