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南京夫子庙平江府路上的一座豪华公厕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并免费开放。耗资40万元,占地100多平方米,内有中央空调、液晶电视,如完厕还能坐下来小憩一会。(相关报道见6版)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都兴建了“三星级”、“四星级”,甚到是“五星级”的公厕,投资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但从新闻报道来看,无论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几乎没有因为当地建了豪华公厕,而增加对其的印象分。因此,老百姓送豪华公厕一个别名——败家子公厕。
豪华公厕失败的命运,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就是忽视了名字上面的“公”字,没有坚持公共产品的供给规律。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分析,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因素的产品。非排他性就是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付费者和不付费者都可以无一例外地享用;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公厕就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原则上应该由政府来供给。在政府公共财政不足以支撑公共产品成本的时候,一般采用两个原则:一是坚持质量逐步提高的原则;二是可以采用准公共产品的模式,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允许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
豪华公厕,除非是在经济已经十分发达,公共财政比较充足的前提下,整体提高公共设施的质量,作为公共产品供给,否则,注定会失败。可现实是,许多城市还存在“如厕难”的问题,连低质量的供给都还不能保证,有的城市还是采用准公共产品模式,收费入厕。
公共产品供给的原则,实际上大多数决策者都是知道的;对豪华公厕的建设后果,估计大多数决策者心里也是清楚的。而且,在失败的例子已经摆在面前了,不少城市仍然为了“形象”,或者出于“攀比”心理,前赴后继地建设豪华公厕,这实际上是一种观念问题。决策者这种观念之所以难以改变,根本原因一是政绩考核机制在作怪,二是缺乏相应的问责机制。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