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优生促进工程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2010年12月17日 07:15   来源:人民日报   姜春云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将我国人口多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是新形势下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即已存在的身体结构或功能异常。有些异常出生时即能发现,有些则在出生后一段时间甚至数年后才逐步显现。尽管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整体上属于出生缺陷发生率较低的国家,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出生人口素质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出生缺陷儿总量多,每年出生时肉眼可见先天畸形和出生后逐渐显现的缺陷约占年出生人口总数的4%—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总数约为80万—120万人。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不断上升,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7年,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从8.77%。上升到14.79%。。这种上升趋势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缺乏优生科学知识、优生保健意识不强、生活方式不健康,孕前健康检查和孕期保健未得到有效落实,环境污染及职业危害有损待孕夫妇身体健康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此外,也与医学诊断水平增强、出生缺陷检出率提高有关。

  出生缺陷的发生,既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其一,出生缺陷阻碍了个人发展。出生缺陷是我国婴儿残疾的主要原因,严重出生缺陷患儿中,约40%将成为终生残疾。出生缺陷也是导致我国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2007年因出生缺陷导致的婴儿死亡比例达19.2%。其二,出生缺陷影响了家庭幸福。调查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11321元,而城镇有残疾人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仅为4864元;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4631元,而农村有残疾人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仅为2260元。同时,出生缺陷还给家庭带来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压力。其三,出生缺陷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我国每年因神经管畸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费高达120亿元,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的治疗费超过20亿元,维持最基本生活费用高达数百亿元。因此,必须高度关注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我国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优生优育作为促进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预防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部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将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将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将出生缺陷防治列为优先主题。《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是在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健康教育、优生检查和咨询指导等综合预防;二级预防是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三级预防是对新生儿先天性疾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在三级预防策略中,一级预防将出生缺陷预防关口移至孕前,最为积极、主动、有效,是经济、安全、无痛苦的预防措施,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可以实施。这是因为,大多数出生缺陷发生在胚胎发育的第3—8周,如果过了孕后第8周,就错过了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良好时机,在怀孕中后期发现胎儿缺陷时再终止妊娠,孕妇还要经历更大的身心痛苦。为了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策略,相关部门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了周密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卫生部和中国残联联合制发《中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行动计划(2002—2010)》。国家人口计生委积极组织开展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专门成立出生缺陷预防处,全面启动优生促进工程。目前,全国多个省(区、市)政府已成立了出生缺陷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人口计生、卫生、残联等相关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出生缺陷预防工作体系,形成了各尽其责,部门协作的良好局面。

  (三)人口计生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自1999年开始启动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国推广实施。各级人口计生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密切合作,以农村为重点,以可预防的、高发的先天性疾病为突破口,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预防出生缺陷,积累了有益经验。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结合部门职责、工作特点和网络优势,以一级预防为重点,明确提出了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均衡营养等六项工作,在全国进一步深入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家人口计生委在部分省份开展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各试点地区迅速行动,卓有成效。云南省2009年上半年在45个试点县共为10.9万名农村已婚待孕夫妇进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发现检查项目异常或具有高致畸性因素近6000人次。广东省深圳市在免费筛查的28.6万人次中,发现高危人群14416人,对其及时进行了优生咨询、指导或转诊处理。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计划生育服务站为10833名准备怀孕夫妇进行免费孕前检查, 检出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症、染色体异常高风险夫妇447对,经优生咨询并指导夫妇接受必要的产前诊断后,无一例重度地中海贫血患儿和其他疾病出生缺陷儿出生。

  优生促进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目前,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已在河北等18个省(区、市)的100个县实施,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农村夫妇提供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级负担。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将在全国逐步推开。这标志着我国探索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四)群团组织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发挥基础性群众工作的优势,依托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将优生科学知识宣传到户、服务到人,为每对计划怀孕夫妇提供个性化的优生咨询指导,增强其孕前保健意识,提高孕前健康检查人群覆盖率,为真正实现预防关口前移,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以来,河南省计生协大力开展优生优育宣传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出动宣传车、举办大型集中宣传咨询服务活动、设立咨询服务台等多种形式,为新婚夫妇发送“新婚夫妇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卡”、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大礼包、宣传品等3825万份,宣传品入户率达到95%。浙江省宁波市计生协2006年率先在海曙区实施“家庭婚育咨询服务项目”,培育了一支婚育咨询师志愿者队伍,为每户新婚家庭配备一名专业婚育咨询师,提供包括婚、孕、育在内的个性化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受到群众热烈欢迎。江苏省苏州市基层计生协做到讲座进企业、服务进商场、药具进工地、培训进学校、关爱进家庭,为群众发放优生健康券、婚育大礼包、优生知识宣传光盘、优生服务一卡通等公共服务产品,社会反响良好。新疆库尔勒市计生协在少数民族妇女人群中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活动,制作了一批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文字宣传品入户到人,开展面对面、温馨化、个性化为主的“渗透式”宣传,收到良好效果。

  三、进一步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需要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提高认识、强化服务、综合施治、形成合力,在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一)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必须深刻认识到,出生缺陷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甚至灾难,而且加重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预防出生缺陷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必须作为一项强国富民、振兴中华的重大战略来看待。应不断深化地方各级政府的思想认识,把预防出生缺陷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开展社会宣传教育,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出生人口素质的舆论氛围。要不断提高育龄人群的优生自觉性和对有关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提高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人群覆盖率。与此同时,还要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提倡自愿婚前健康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遗传隐患等异常状况,加强咨询和指导,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二)大力强化科技支撑。落实有效、适宜的预防技术和措施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首要步骤。相关医学领域科技创新是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关键因素,应该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培养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推出预防出生缺陷的科研新成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梳理现有预防技术和手段,进一步规范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和应用,使之更加科学、安全、有效。加快建立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出生缺陷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研究表明,约25%出生缺陷由遗传因素所致, 10%的出生缺陷由环境因素所致,其余65%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是导致出生缺陷的重要因素。化工污染、长期接触铅、镉、汞等重金属以及接触甲醛、有机溶剂,都可以导致出生缺陷。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并实现同步双赢。

  (四)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做好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必须依靠政府、相关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同时必须重视群团组织的力量。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成为出生缺陷预防工作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群众是生育行为的主体,也是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主体。只有提高群众对出生缺陷预防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优生自觉性,才能真正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要特别重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做基础性群众工作的优势,立足社区、面向家庭,宣传到户、服务到人。动员和组织群众共同参与,强化群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合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加强领导和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继续加大出生缺陷干预的力度,将减少出生缺陷纳入到相关法律法规。各级财政、人口计生、卫生、科技、教育等部门,要通力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发挥网络健全的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立足社区、面向家庭的出生缺陷预防模式。基层村居、社区要担负起落实相关措施的责任。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应继续探索参与预防出生缺陷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把更多的群众动员和组织到这项工作中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工作体系。

  实施优生促进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这项工作,为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储备优质丰富的人力资源!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