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突破哪些关键问题?作为探讨,这里提出我的一点意见:民营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发展模式上需要有新的探索,探索点在哪里?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经济基础构成论”
中国共产党今天在中国执政,到底经济基础是什么?此前一个比较流行的看法,“只认为”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惟一基础,或者说是执政基础的全部内容,“否认”民营经济也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思想借着危机在强化。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2009年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包括民营经济的被挤压。
我们不妨深入研究一下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前,把民营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第二阶段,1978年后,把民营经济改称“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即“社会主义尾巴”;第三阶段,1997年后,把民营经济正式列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民营经济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
实际情况如何?虽然“十五大”报告写进去了,宪法写进去了,但在理论界和实际部门,这个问题似没有解决好,仍有把民营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己力量”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国有经济跨边界扩张和民营经济被挤压的理论根源之一。其实,中国3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有力地说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他们都应是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简称为“经济基础构成论”。
二是“发展模式转型论”
我们今天讨论民营经济发展,恐怕还要从整个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高度来审视。为什么出现民营经济被挤压的问题?还有什么深层原因?我认为,除了上述认识根源外,从深层根源说,还是一个旧的发展模式惯性运作从而束缚民营经济的问题。要害是什么呢?是以GDP为中心的速度增长主义的思想作怪;怎么直接保速度增长呢?于是主要靠投资;怎么驱动投资呢?于是,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就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
由此可见,“GDP至上”——“投资驱动”——“政府主导”,这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该链条有三个“环”,第一个环是GDP至上,第二个环是投资驱动,第三个环是政府主导。这个链条要打不破,民营资本发展我觉得很难突破。所以理论上和经济发展模式方面需要有大的转变。
(作者为经济学者、教授)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