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两岸乡愁 三通愿望

2008年12月04日 22:08   来源:中国经济网   肖黎

    专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述评之1978  1979 1980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改革风劲,两岸乡愁绵长。

    在当时,大陆流传最广的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从“小时候”到“长大后”,再到“后来呵”,及至“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两岸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浓烈。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整个时代中国大陆新的奋斗目标,当美好的生活一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时,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

    1980年,中国人认为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概括起来有三件大事: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要求尽快结束台湾同祖国大陆分离的状态,已成为日益高涨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不抛弃,不放弃。用来评价当年中国人对统一愿望的态度是最恰当不过的。

    从1949年中国新政权成立之日起,台湾问题就从国共两党的政治问题逐渐转化成为两岸“一样的乡愁”了,两岸的民众热切地期待着各自的领导人能够有智慧有魄力来实现民族统一的愿望。对大陆方面来说,1981年的努力是可圈可点。

    1981年,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时表明了当时大陆方面的态度,“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我们要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期待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无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方面对完成民族统一大业最有诚意的愿望之一。解决的办法和实现步骤也通过“三通”和“叶九条”得以阐述。

    “三通”就是促进谈判的一种方式——人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两岸“三通”的提法在当时邓小平的眼中是解决台湾问题最为务实的做法。

    1981年邓小平论述台湾问题的观点既经受了当时两岸民众的实际情况与国际形势的考验,也被历史证明了绝对具有振聋发聩的指导意义。国家、民族实现统一,对两岸的贡献亦非仅仅是纾解人们的乡愁那么简单。

    同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史称“叶九条”。

    实际上,“叶九条”是对上述邓小平观点的进一步细化和阐释,更加详细地表明了大陆对台湾方面合作的诚意,并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中一条提到了“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由此也创造了一个历史名词——台商。两岸民众的乡愁之忧在两岸经贸活动中逐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就是始于1981年。

    有意思的是,邓小平在若干年后对外宾解释什么是“一国两制”时说,“叶剑英这九条声明,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评论:

1978:在字里行间中感受春风拂面

1979:香江水暖 归途如虹

1980:经济改革“伴生”物价问题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