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评论——
专题: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述评之1978 、1979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被公认为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结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被大家广为认可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虽然发轫于1978年,但中国人的热情与干劲被全部释放出来却是进入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事情。
对1980年的记忆是从对物价的调控中开始的。作为经济改革的伴生物,物价问题在1979年就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刚刚进入1980年,中国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全国物价会议。会议确定了1980年物价工作的方针和中心任务是:从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一般不作变动,少数极不合理的价格作必要的调整。同时抓紧开展对物价改革的调整研究和试点工作。
从一个长期执行计划经济模式、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转向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模式的变革在短时间内就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中国从农村开始的此次改革在极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民的“手脚”,工业的发展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与农村改革的同步,同时,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增加也与当时的供应能力形成了不能匹配的关系——这样的矛盾就造就了物价问题的产生。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不断反复提及的两个名词即供求关系的两种相反的方向——“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是人们亲身经历、见证经济改革对自身生活产生的影响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毫不夸张地说,物价的变化以及影响物价变化的政策、过程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层面。
1980年的物价是在那个年代中生活的人的集体记忆。抢购与排队甚至是当时流行语——所谓的“走后门”,都曾经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对物价的切身体会。1980年4月一期的《人民日报》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各单位加强物价管理,坚决制止乱涨价和变相涨价的现象,指出稳定物价、活跃市场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将稳定物价定性为经济生活中的大事,就已经说明了“供不应求”的程度了。改革开放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物价成了当时经济改革各种矛盾的“拦路虎”,人们能够认识到,解决物价问题一方面是稳定社会的必要步骤;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进一步地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求关系的矛盾。
1980年的物价问题贯穿了整个年度。直到当年的12月,国务院还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制止迄至当时的一段时期内市场上比较严重的随意提价、变相涨价、哄抬议价的现象,以稳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很明显,“稳定、安定的人民生活”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无法勾勒出30年后的中国景象,即便是有着“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但也不可能清晰地预见到新世纪的中国是怎样具体的美好,他们能够把握的就是不断地寻求“稳定、安定的生活”。
在198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度统计公告中有这样一段结语:“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国家计划,但是,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物价有所上涨,一部分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
相关评论:
1979:香江水暖 归途如虹
1978:在字里行间中感受春风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