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央发行国库券 “借钱”也要搞建设

2008年12月04日 16: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司马天赐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1 1980 1979 1978 


  1979年和1980年,我国连续两年出现财政赤字,财政收支不平衡,阻碍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国务院,于1981年1 月16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要求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实际认购交款46.65亿元,超额16.6%完成任务。因国库券的发行人是国家,其还款保证是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国家每年大量的财政收入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所以国家发行国库券几乎不存在信用违约,单位和个人踊跃购买也就不足为怪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国家对农业增加补贴,对工业减税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使得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迅速下降,许多急需资金的项目难以启动,而财政收入下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当时分配关系的调整使个人收入迅速增加,储蓄存款持续高速增长。1980年,我国城乡人民储蓄存款是399亿元,而到1981年,我国城乡人民储蓄存款就达到了524亿元。解决当时的财政赤字,把人民储蓄的钱也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中来,发行国库券,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政策。

  一般来讲,解决财政赤字可以采用增加税收、增发通货或发行国债三种办法。而以上三种办法比较,增加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作法,固然是一种好办法。但是增加税收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税赋过重,超过了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将不利于企业和个人后期的发展,并会影响今后的税收。增发通货是最方便的作法,但是此种办法是最不可取的,因为用增发通货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对经济的影响最为剧烈。在增税有困难,又不能增发通货的情况下,采用发行国债的办法弥补财政赤字,就成为一项可行的措施。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可以吸收单位和个人的闲置资金,帮助国家度过财政困难时期。

  当年,通过发行国库券,我国的财政得到了很大的好转,对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贡献功不可没。1981年底,财政收支实现基本平衡,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继续改善,生产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国民收入初步计算为3.880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国内外贸易也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工业总产值为5 .178亿元;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江截流戗进胜利合龙,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原子反应堆建成,中国首次发射一箭三星成功,一系列重大工程圆满完工。

  国库券发行了29年,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债市场,国债投资有效扩大了国内需求;国债项目的建设,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国债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也初见成效,巩固和扩大了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成果,使一批国有企业提高了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至今,在我国发行国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关评论

  1978:思想的转变——谈《望乡》

  1979:合资企业出现,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1980: 个体经济的萌芽,不平凡的创业路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