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思想的转变——谈《望乡》 

2008年11月24日 16: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司马天赐

  1978年,我国举办了“日本电影周”活动。为了加强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中日友好,我国从日本引进《追捕》、《望乡》、《狐狸的故事》三部影片。而电影《望乡》的上映在当年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激烈争论。

  《望乡》根据山崎朋子的作品《山打根八号娼馆》改编。影片讲述了研究亚洲女性史的圭子,为了调查海外卖春的情形,而到当年输出卖春妇最多的九州岛原及天草进行采访的故事。这部电影手法写实、题材严肃,但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若干裸体及卖淫镜头。虽然在中国公映的版本已删剪到只剩一两个“脱衣服的镜头”,但对刚刚走出文化禁闭的中国观众而言,其冲击力仍可想而知。

  根据一些老人的讲述,在影片上映时,人们听说是一部讲述妓女生活的影片,都怀着一颗萌动的好奇心去看。在当时,黑市的票价炒到一元多一张而当时一张普通电影票价也就是一两角。看过电影之后,大多数人并没有读懂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是对那些“裸露”的镜头小声谈论,对一些镜头被删除表示不满。于是,在普通大众的内心深处,已经将这部电影定位为“色情”影片。

  《望乡》这部电影,笔者最初是在一个电影专题节目中看到,并没有完整地看完。对于当年社会大众反映的所谓“不健康”镜头,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连“裸露”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色情”二字了。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远远大于那几段“不健康”镜头。而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当初在国内放映时却引起了巨大反响。反对者说它毒害了中国的一代人,是彻底的“黄色电影”;支持者说这是一部反应人性的影片,是对战争的反思,能触及人的内心,让人看完以后有更深的启示……各种思想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据说,当时北京电视台竟为此而转播了市民代表座谈会的实况。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娱乐方式单一,平时也就是听听广播、看看样板戏,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解冻。《望乡》这部内容敏感的电影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上映,如同在沉闷的空间引爆了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产生的冲击波震撼着每一个人。思想的禁锢刚刚解除,人们对于一些事物还没有较高的认知程度,不会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文艺作品影,而更多的是以一种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去思考这件事务,同时,对外来文化也还缺乏一定的包容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们老百姓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越来越高,遇到新奇的事物,也开始也开始能以艺术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了。

  如果现在把原版的,没有删减的《望乡》重新放映,我相信观众绝不会再大惊小怪。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的开放和包容程度都在不断提高,这使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有了质的变化,当初对《望乡》的那种好奇和异样的心态也就变得平和了。现在的人们,已经能够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情感去看待文艺作品,思考其本身要表达给我们的东西。重看《望乡》,可以使人感受到三十年来百姓思想观念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使我们对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有了更充分更深刻的认识。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