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个体经济的萌芽,不平凡的创业路

2008年12月01日 14:5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司马天赐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述评之1980 1979 1978 

  开店、办公司,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商铺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商业区里众多的公司也在以各自的方式经营着。所有的经营者,无论规模大小,都在为自己的当前的目标、将来的理想而奋斗着。大到民营企业,小到个人商铺,都已经成为我们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二十几年前,私营经济体的创办者却都有一个统一的称呼--个体户。

  1980年的冬天,一名19岁的女孩从温州工商所领到了第一批"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此后不久,全国出现了壮观的"个体户现象",卖大碗茶的,运煤球的,开小饭馆的,不一而足。现在,我们已经对这些现象见怪不怪,而在当时,这却是一批"新兴产业"。也正是这些新兴产业,为私营经济播下了第一批种子。而中国的第一家个体饭店--"悦实"至今仍在北京东城区的翠花胡同里经营着。

  还记得一段相声上说过"当时卖大碗茶、茶叶蛋的人都富起来了。"的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为了搞活经济,国家开始允许发展个体经营,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抓住了机遇,确切地说是机遇抓住了他们。在发展的初期,个体经营者中多数都是农民,手工业者对个人做生意挣钱的想法还只停留在潜意识里。怎么做,如何做,在他们的思想中还是模糊的。然而,中央鼓励支持民众自主创造财富的政策不断被实践所证实,这让他们的想法开始得以实施,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就这样,在绒冰破土的春风中, "吃螃蟹"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这些"个体户"在当时代表着这个国家最活跃的经济因子,以及一个时代所迸发出的创富热情,也标志着一群人对自身经济权利及命运的自主。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往往还属于弱势群体,文化低、社会地位低,甚至遭到人们的白眼。而且在当时,个体户做的也大多是些不成气候的小营生,多数只能走街串巷地叫卖。但正是这些活跃在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人正在用他们的努力证明着自己,也丰富着老百姓的商品需求,解决着日常用品的修补问题,默默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很多小打小闹的个体户发了大财,成了"万元户",人们的观念才慢慢转变过来,由最初的充满鄙夷变为后来的满脸羡慕。在"个体户"证明自己的过程中,一个个商业奇才出现了,一家家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了。像成长起来的青岛海尔、四川希望等一些大型企业,如今已经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今天,私营企业已经占到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拥有全国66%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以及82%的新产品开发份额,民营经济更是创造了全国GDP增量的60%。他们在解决了自身温饱问题的同时,也给他人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他们通过创新劳动,将资本、技术、劳动、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经过30年的风霜雨雪,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一个庞大的新群体,而这一切,都是与国家当初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和那些"个体户"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

 

相关评论

  1978:思想的转变——谈《望乡》

  1979:合资企业出现,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