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气候变化及其背后的利益博弈

——丁仲礼研究员在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堂的演讲
2011年04月10日 08:27   来源:解放日报   
    第三是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签署的。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克林顿政府其实是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的,后来国会没有批准,美国政府又退出了这个议定书。所以美国政府不是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美国外交上很多行动,都要绕过或者是打掉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里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句话大家经常听到。所谓“共同的责任”,就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那么“有区别”的责任是什么?那就是谁排放得多,谁的责任大;谁排放得少,谁的责任小。所以发达国家应该拿出技术、资金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

    第四就是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巴厘岛路线图,是对接下来的气候变化怎么谈判的一些原则性的路线,是从程序上规定的。美国政府是在最后一刻签署的,这一点很关键。当时美国政府谈判代表坚决不愿意签,但是有几个发展中的小国指责说,假如不愿签署,那么就请不要在这里谈判了。所以美国政府在最后一刻迫于压力签了。但是美国政府也是想要把巴厘岛路线图打掉的,这是他们的一个目标。

    第五是哥本哈根会议。 2009年开的,实际上没有任何成果。

    气候变化是怎么回事

    气温上升的趋势跟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有关系的,不过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所谓的 “敏感性”研究很复杂。气候变化的好与不好没办法说清楚,气候变化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

    接下来进入正题。我们先看看科学问题,因为政治、经济、外交都首先要从科学开始。气候变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简单地和大家讲一讲。

    IPCC提出的关于气候变化的理论有三本书,很庞大,总共几千页,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从头到尾全部都看过。我对这个理论有个总结,其实很简单,就是四点。

    第一点:人类过去的百年变暖,是二氧化碳造成的。如果二氧化碳继续增加一倍,也就是从280ppm到560ppm,那么全球就会增加3℃。这个是IPCC的逻辑起点,所有的工作都是从这个逻辑起点展开的。

    第二点:增温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包括海平面的上升,粮食资源的紧缺,水资源的匮乏,物种的灭绝,传染病从南到北的扩展,冲突和战争等等,这是他们的预测。

    第三点:要将增温控制在2℃以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450ppm。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但是还有其他的温室气体,比如甲烷、氧化亚氮等。不同的温室气体有不同的增温潜力,把它转化成二氧化碳,这就是CO2-e,所以这个450ppm指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CO2-e的浓度,那么二氧化碳的浓度就必须更低。这是他们的判断,可以说是价值判断。

    第四点:要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拯救地球,这是他们的路径归属。

    整个理论都是围绕这四个大的方面,所谓的政治、经济、外交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第四点,其实就是减排,而减排则是为了拯救地球。

    那么,大家争论的点在哪里呢?

    首先,增温是一个事实,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是一个事实,增温和二氧化碳有关也是事实。因为有温室气体必定有温室效应。争论的焦点在于“敏感性”,其实就是表明温度变化同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对于“敏感性”,科学家的定义是,假如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增加到560ppm以后,温度会增加多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个是模型,把物理模型拿到计算机上去算;第二是从记录上进行研究。这两条路子都有不少研究,但是结果是不一样的,并且差别很大。

    我个人认为气温上升的趋势跟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是有关系的,不过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所谓的 “敏感性”研究很复杂。我认为IPCC的 “敏感性”是很不确定的,气候变化这个科学研究还很年轻。

    第二点,增温会带来什么后果?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么可怕?这要先问几个问题:一是工业革命前、人类没有排放二氧化碳的时候,气候是怎么变的?二是以前老说变暖不好,那么我们要问,变冷好不好?如果都不好,那么是不是地球现在的气候就是最好的?另外,针对认为变暖会产生灾难性后果的观点,这100年气候已经在变暖了,是不是已经产生了灾难性后果?

    首先来看历史上的温度是怎么变的。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温度比现在都高很多,二氧化碳浓度也高很多。这是地质研究做的,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时候是几千ppm,温度有冰期、间冰期变化。现在是属于历史上最冷的时期,也是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的时期。

    短一点时间看,从5500万年以来,变冷是大趋势。南极冰盖形成之前,大概是3600万年前,那里是有植被的;而北极,加拿大出土了6000万年前亚热带条件下才有的化石。由此可见那时地球是一个温暖的大环境。

    距今260万年以前就是冰期、间冰期的波动。我们现在是处在间冰期当中相对冷的时期。总之近260万年以来地球气候是处在冰期、间冰期波动的。冷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看一张图,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两万年之前,整个加拿大覆盖在3000米厚的冰盖下,先民是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的。既然有这么大的冰盖,而地球上的水由于总量是固定的,所以液体的水转化成固体的水,海平面肯定是下降的,全球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渤海当时是一片陆地,当时台湾只不过也是与大陆相连的一个小小高原而已,没有海峡阻隔。

    距现在一万年的情况,最暖是在6000年前,到距今4000年左右开始变冷,但是也有波动。汉唐的时候温度都比现在要温暖,从马家窑的彩陶可以看出。那个时候从山东连到甘肃、青海这一片地区属于亚热带,温度比现在大约高两度。再看 《史记》中记载,“山西”有竹子,那里现在是没有办法长竹子的。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这个“竹林”便是在今天的河南焦作一带。唐朝杜牧的“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人写散文说荔枝是从岭南来的,其实不是,杨贵妃吃的荔枝是从唐朝的成都平原过去的。历史的很多记载都表明,汉唐雄风时期是比现在温暖的。

    气候变化的好与不好没办法说清楚。简言之,气候变化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评价。海平面上升肯定是不好的,会淹掉陆地。但实际上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是很慢的, 17厘米其实是很小的幅度,因为海平面是受两极的冰盖控制的。冰盖有一条平衡线,长年累月大部分时间都在零度以下,大部分时间是不融化的。温度增加会使平衡线往北移,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很慢的。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