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把中学生的正常心智搞丢了

2009年12月12日 09:29   来源:京华时报    毕诗成
    亲人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湖南湘乡踩踏事件发生第二天,同学们便像往日一样嬉闹着,追跑着,有些同学讲述当时场景竟然是“兴奋”表情。死者的同学脸上“分明挂着笑意”,甚至只忸怩了几秒钟,便说出“不难过”之类冰冷的话语。

    这是一条令人五味杂陈的新闻。掩卷深思,真的是“学校在应试教育下对生命教育用力不够”这么简单吗?

    最近深圳发生多起学生绑架案,电视里出现了谆谆教导的教育专家:不要搭理陌生人、不要喝别人给的东西……这何尝不是我们经常告诫孩子的话?在熟人和陌生人间划清界限,似乎便可以构筑起安全堡垒,而昨天有媒体称,八成绑架案发生在熟人当中。这越发让人崩溃,难道真要把孩子放进保险箱?当起码的人际信任都割裂的时候,冰冷、漠然又有什么奇怪?又岂敢指望他们拿出同情心、同理心,去敬畏他人的生命?

    应试教育“毁”人不倦已不需论证,把中学生的正常心智搞丢了的,却绝不仅仅是学校没有教给他——而是社会没有教给他。在中学生不知悲伤的时候,不妨看看成人世界在发生什么:湘乡踩踏事件,舆论焦点竟是“8人死亡到底有没有瞒报”,公权诚信如此羸弱,这是以往多少生命不被敬畏的捂盖子种下的恶果,可有人反思?而前段时间发生的矿难造成上百人死亡,又有多少人表现出了哀思,没有“漠然”?如果成人世界都缺少对于生命的敬畏,持续表现着无情与冷漠,又如何敢奢望十几岁的孩子理解伤悲?

    犹记得长江大学新生救人溺亡事件中,有大学生哀叹“我们太单纯,他们只认钱”。这群孩子在“天价捞尸”的现实之下,能做出怎样的人生总结?面对孩子们对生命的淡漠,与其拿出一副“忧心忡忡”的姿态,不如彻底放下妄想。不扎扎实实地做好社会的净化,就不可能培养出“良心驱逐劣心”的代际更替。

    摘编自《华商报》12月11日文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