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GPS公车管理只是“浮云”而已

2011年01月28日 13:42   来源:新民晚报   宋勇锐

  日前公布的《广州中心城区缓解交通拥堵方案(征求意见稿)》,让“严管公务用车”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广州市委相关领导透露,从今年春节开始,广州将着手部署在全市市管干部公务用车上安装GPS终端和身份识别设备,规范对公车的管理。(1月26日《广州日报》)

  安装GPS终端和身份识别设备对公车的管理能起到多大的实质作用?会真如同媒体报道中所说的那样,每辆公务车安装上GPS后,技术人员就可以随意查看每辆公务车的使用情况?就公车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GPS设备的安装能否起到作用,起多大的作用都是值得商榷的。为何?GPS监督可谓是一种技术性的监督,乍一听,还挺有新意,也或多或少给公众带来了些许期待。但是,我们却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技术性的监督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来防止这种监督,除此之外,实施这种监督的主体又是谁?是广州市政府机构的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如果是机构内部人员,那么,广东市委对公车的监督也会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在“官本位”意识大行其道的现实社会,同级或者低一级的监督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之所以加强公车管理,一是减少公车数量,二是防止公车滥用。就GPS这种技术性监督而言,反监督的技术也将逐渐的成熟并会与之抗衡,GPS监督并不能在根本上减少公车的数量,一旦公车具备逃避这种技术监督的能力,反而会给公车数量的增加可趁之机,而公车数量增加,其滥用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接踵而至的便是巨额的公车财政支出。另外,据笔者了解,每辆公车安装一台GPS至少要耗资3万元,该系统每年的维护费用约为44万元。这样看来,GPS公车信息管理技术并非像广东市委描述的那样,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公车私用,节约了很多成本。技术性的缺陷反而很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公车的管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外部的监督,也就是说要让公众参与进来,必须要让外面的阳光照射进来。只有监督主体从政府内部人员转变成公众,监督的主体真正的发挥出其作用,公车的规范管理才有可待之日。否则,广东市公车规范管理只能说是“浮云”。而公众的监督不外乎就是让政府对公车的信息进行公开,诸如,广东市固定公车的具体数量究竟是多少?每一辆车公车是如何使用的?每次消耗了多少费用?要能保证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查询到这些信息。在此还要强调的是,公车必须有利于公众的监督,而不能穿上“马甲”和私家车混在一起,只有将公车使用信息完全公开,透明化,把监督的权交给公众,公车的规范管理才能纳入正常轨道。

(责任编辑:张秀华)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