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媒体言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新农村建设呼唤创新精神

2011年01月28日 10:49   来源:南方日报   宋维宙

  我最近回乡,发现有些村民在自家楼顶上见缝插绿,种植花草。在这个冬日,楼顶呈现勃勃生机,使人心旷神怡。问及在楼顶种花草的好处,有村民说:“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少太阳光辐射。夏天人在室内,就不会感到太闷热。”由此,我想起以往不少村民居住在只有一层的水泥钢筋结构房屋,房顶光秃秃,用于晒稻谷,一旦到夏天,人在屋内就热得没法忍受。

  于是,我又想起不久前下乡时遇到的一桩怪事——— 鸡住上了“小洋楼”。只见离地面近5米高的架子上筑着一座木制的小屋,一个小巧别致的木梯架在小屋上,几只鸡正悠然“拾级”进入“卧室”;小屋周围用渔网围起一个“鸡的乐园”。对此,主人很得意地说:“给鸡建‘小洋楼’,并圈养起来,既可净化家居,又能减少细菌对鸡的入侵,鸡瘟比以前少了。”

  在楼顶见缝插绿,鸡住“小洋楼”,看似都是小事一桩,却体现了可贵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正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有的农民热情高涨,勤于动手,却疏于动脑,一味沿用别的村庄模式,没能体现本村特色;有的地方甚至还停留在“拆旧屋,建新房”的水平上,导致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怪圈。

  在楼顶见缝插绿,鸡住“小洋楼”,是村民智慧的结晶。这启示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多动心思、因地制宜,才能创出特色,更好地造福村民。

(责任编辑:胡可璐)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新年新希望,新愿新梦想    2011年01月02日
  • ·新农村建设要选准工作突破口    2010年11月15日
  • ·求真务实建设新农村    2010年10月25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