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离婚”拷问公共政策权威

2011年01月09日 12:06   来源:荆楚网   王传言

  某专业房产网站推出一个“为买房子假离婚,你愿意吗”的网络调查问卷,结果有64%的网友说“可以试一试”。据了解,近年来,子女上学、拆迁补偿、购房等都成为假离婚的种种理由。这条获取利益的成功捷径让很多夫妻纷纷复制效仿。但是,因假离婚引发的刑事案件、民事纠纷也渐增。业内人士认为,“假离婚”是对资源分配不公的一种诉求表达。对假离婚的监管,各方都表示“有难度”。(1月7日 天津网)

  婚姻乃是一种神圣的关系,但随着现实的发展,离婚便会成为一种可能。离婚本身是对自身婚姻的否定。而“假离婚”的吃香带来的却是另外的一种思考,那就是婚姻工具化和利益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婚姻越来越沦落为一种工具的时候,其该有的那种神圣性和圣洁性便荡然无存了。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思考,这样的将婚姻视作一种工具和利益手段的做法乃是对于现实中的政策的一种“消解”,或者是在上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

  一项政策,其出发点一定是为了公共利益的考量。比如,各地出现的“限购令”原本是为了“抑制房价,保障住房”的。但在现实中,因为利益期间,很多原本已经结婚的人便打起自己的小算盘。于是,“假离婚”就上演了。这种为了房子而“假离婚”的事情对于感情本身并没有什么致命的伤害,因为原本婚姻就是被其视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在现实中并不乏那些感情不合的夫妻,这样的夫妻在办理离婚之后,便真的感情不存在了。但在现实的房子面前,于是,产生了各种纠纷。

  政策出台应该考虑方方面面的影响,即在制定一项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对策。尤其是负面的影响,比如如何规避风险,逃避责任,获得利益。假如没有这些方面的考虑,政策一定是缺乏说服性的。在提高其说服性方面,举行广泛的民意征集和民意测验将是必须的程序。比如“限购令”的出台,比如“入园难”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民意收集和民意测验不能成为“走过场”,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滥觞,而是真的从公共利益的诉求出发。

  “假离婚”毕竟不是真“离婚”,这种离婚仅仅是一种手段。言外之意,这样的“假离婚”也在表达着一种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在政策之外,对于占有资源的多寡进行合理的分配应该是其一项基本的功能,但现实中的状况就是因为某项政策不仅不会解决这样的问题,还会加剧资源的分配不均。所以,当“假离婚”愈演愈烈的时候,应当拷问的不是社会道德失衡而是政策的失误。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