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三桶油,经济真玩不转吗?

2010年09月17日 14:09   来源:南海网   陈岚桦

  一年一度的达沃斯论坛又在中国落幕。在经济学家和各国政要思想火花的碰撞和闪光中,也不乏惊世骇俗的论调。这不,刚卸任的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如果没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3个石油企业,中国经济早乱了”。

  无疑,李荣融这是再为目前形成的寡头垄断企业在辩护。“没有三桶油,中国经济早乱了。”这个论断是将“三桶油”等同于中国的石油行业。实际上将概念给偷换了。没有石油,中国经济是无可想象,但这并不等于“没有三桶油,中国经济必乱”,因为因为石油市场是客观存在的,没有你“三桶油”,难道就没有“三十桶油”或者“三百桶油”吗?再者,“三桶油”也是无利不起早,早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李荣融为“三桶油”辩护的另一个论断是在国际油价高企时期,“三桶油”为弥补国内外的差价,承受了高达1680亿元的巨额亏损。例如,李说:“如果任由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中国很多行业肯定会无法承受,首当其冲的就是出租车业”。这话听着也明显欠思量。因为,像石油这样关系到一个国计民生、千家万户的行业,是有着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政府不会听任其价格随意波动,总是会在高价时期会给予一定补贴,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换句话说,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是你“三桶油”的大发慈悲,补贴与你完全不搭界,再说了,中石油、中石化事后不也获得了政府的巨额补贴了吗?

  更何况,石油市场是个波动巨大的地方,李荣融只看到了油价大幅上涨的时候“三桶油”的补贴,但到国际油价145美元每桶降到32美元每桶的石油,我们的成品油价又降了多少?涨价的时候说亏损,让国家财政补贴,降价从来都是偷着乐?追涨不追跌、哭穷要补贴,这不是很不厚道么?

  从经济学原理上看,从来都是垄断产生效益。但垄断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帕累托改进,反而要承受垄断带来的高价格之苦。如果放开市场竞争,消费者就能享受竞争带来的好处。但因为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三桶油”无疑可以“以国家名义垄断,以市场的名义盈利”,两头通吃,把民营油企排除在外,近年来,如果记忆不错的话,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例子。

  据财经作家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一书里记载,“两桶油”成立之初,就展开了对加油站的争夺。2000年,中石化率先宣布在5年内斥资251亿用于收购加油站,全国各地的加油站顿时成了哄抢的对象。在收购大战中,因两大巨头竞买导致出售价格水涨船高,一些热门的站点一年之内涨了3~4倍。两家不计成本的抢夺抬高了价格成本。令令民营加油站望而却步。到2000年底,中石化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新增加了9000多座加油站,也就是说每天收购将近30家,使整个集团加油站的总数达到25000多座。中石油则新增加油站4530多座,加油站总数达到11350多座。之后3年,全国8万家加油站大多被两大公司猎获,民营资本几乎全数退出。如果没有依托政府背景这样的融资能力,谁会有这样大的胃口和决心来收购,这本身就是对民营企业的不公。

  还有,在2007年,油价持续上涨,而两桶油均实现了“停批保零”的战略,即当时只保证直销本系统内加油站的零售供应,对民营加油站停止了批发业务。由于民营加油站成品油货源只能从当地的两桶油来进货,这就直接导致了民营加油站的油荒,不少甚至被迫关门。

  尽管垄断能带来效益,但垄断并不能与市场化、公平的商业制度并存。令人遗憾的是,“三桶油”并不是在完全竞争领域诞生,偏执的制度安排带来了资源的凝集,中国可以诞生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但却不能带来令人尊重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在他们背后,有着一大群与之不相称的经理人和巨大的垄断手掌。

  李荣融身为前国资委主任,对央企的感情可以理解,但感情不能代替常识。企业收入可以靠规模带动,规模可以靠垄断获得。我们在世界500强中的中国公司中,究竟需要恐龙级的庞然大物,还是要有世界级的令人尊重的企业?谁都知道,成就一个伟大公司,不仅仅看重规模、资产,更要看重品牌、管理、创新以及世界级的声誉。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